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5的文章

學習障礙面面觀:從兒童神經科解密,翁仕明醫師與您分享

圖片
學習障礙面面觀:從兒童神經科解密,翁仕明醫師與您分享 孩子的學習困難常讓家長與專業人士困惑:為什麼有些孩子學得特別吃力?為了揭開這個謎團,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專訪了兒童神經科專家翁仕明醫師,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剖析學習障礙的成因與解方。更令人期待的是,翁醫師將於2025年4月13日的學會研討會親自開講「學習障礙面面觀-從兒童神經科角度說起」,歡迎您報名參與這場知識盛宴! 翁仕明醫師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擁有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心理與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現任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並以第一作者身份於《Science》期刊發表研究。他在學習障礙與神經科學領域的臨床與研究經驗,是國內備受推崇的專家。 學習障礙:大腦的獨特語言 「學習障礙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單純的『不夠努力』。」翁醫師開門見山地說,「它是大腦運作方式的個別差異。」他解釋,學習是一個複雜的神經過程:從感官接收訊息,到大腦解碼、整合,再到記憶與提取,每一步都仰賴不同腦區的協作。「例如閱讀時,視覺皮質負責辨識字形,聽覺皮質處理語音,額葉則協助理解與記憶。如果這些區域的連結或功能稍有不同,就可能影響學習表現。」 以中文學習為例,翁醫師特別提到:「中文是圖像文字,對視覺空間能力要求很高。有的孩子可能因視覺處理較弱,容易混淆『木』和『本』,甚至寫出鏡像字。另一些孩子則因聽覺處理問題,難以分辨語音,影響語言理解。」他強調,這些困難並非智力缺陷,而是神經特質的自然變異。 診斷與介入:科學帶來希望 翁醫師進一步分享:「學習障礙的診斷需要全面評估,包括神經心理測驗與行為觀察。」他提到,現代醫學能精準定位孩子的大腦優勢與挑戰,例如透過腦波檢查或功能性磁振造影,了解特定腦區的運作狀況。「找到問題後,我們就能設計個人化的介入策略,比如強化視覺訓練,或用多感官方式幫助記憶。」 他也鼓勵家長與專業人士關注孩子的學習警訊:「如果孩子在某個領域持續落後、注意力難集中,或因學習受挫而情緒低落,別急著責備,應該尋求專業協助。」翁醫師笑著補充:「我見過不少孩子在適當支持下,從班上後段進步到前10名,這絕不是奇蹟,而是科學與努力的成果。」 4/13研討會,與翁醫師深入對話 想更全面了解學習障礙的科學與實務?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誠邀您參加 2025年4月13日(週日) 的線上研討會!翁醫...

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家長這樣搞定

圖片
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家長這樣搞定 專訪蔡淑妃副教授: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用這招輕鬆搞定 學前小孩的情緒問題,像突然大哭、耍脾氣,常常讓家長和老師很頭痛。怎麼管才好?罵沒用,打也不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次我們訪問了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的蔡淑妃副教授。她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分享如何用「正向行為支持」來幫孩子調節情緒,還教家長怎麼從亂七八糟變得井井有條。 孩子的情緒為什麼這麼難搞? 「學前小孩的大腦還沒長好,尤其是管情緒的部分還不成熟。」蔡副教授一開口就說到重點。她解釋,孩子不像大人能忍住不高興,遇到不順的事,比如玩具被搶或肚子餓,就很容易爆炸。「這不是他們故意鬧,是因為他們的『情緒開關』還沒學會怎麼用。」她笑著說,家長如果懂這點,就不會覺得孩子是在找麻煩。 她也提到,現在很多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面對孩子鬧情緒時,會覺得沒招,甚至動手打。教育局還特別提醒,不能用不當體罰。「但其實,打罵只會讓事情更糟,真正有用的是先搞懂問題,再用溫和的方式帶。」 情緒爆發的「七步驟」 蔡副教授分享了一個實用的工具,叫「行為爆發週期」(The Acting-out Cycle)。她說,孩子鬧情緒有七個階段: 1. 冷靜時:孩子心情平靜,最好跟他玩。 2. 引爆點:有東西惹到他,比如沒睡飽。 3. 煩躁時:開始坐不住,可能嘀咕幾句。 4. 火氣上升:情緒越來越大,可能吵鬧。 5. 爆發點:完全失控,大哭或摔東西。 6. 緩下來:慢慢冷靜,但還很累。 7. 恢復時:回到正常,能再好好玩。 「家長如果能認出這些階段,就能在前面幾步先出手,不用等到爆炸才來收拾。」她特別強調,「到了『爆發點』時,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而不是繼續激怒孩子。」比如孩子正在大哭或丟東西,這時罵他或硬拉他只會更糟,最好先確保他不會傷到自己或別人,等他冷靜一點再說。 像防疫一樣管情緒 蔡副教授特別從「公衛」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常跟老師說,要先把大多數孩子顧好,就像疫情時叫大家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她說,這就是在「定規範」。比如,家裡可以定個規矩:不高興時要說出來,不能動手。 但她強調,「叫不等於教。」光叫孩子遵守沒用,得教他們怎麼做。「就像疫情時要教怎麼戴口罩一樣,家長得示範怎麼說『我不喜歡這樣』,而不是直接發脾氣。」她說,教好了,最後還要給「具體的回饋」。比如孩子照規矩做了,就誇他「你剛剛說出來真的很棒!」;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