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自我覺察力,為未來學習奠定穩固基礎 & 促進幼兒自我覺察能力的發展 — 專訪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2篇)

第一篇: 培養孩子的自我覺察力,為未來學習奠定穩固基礎 — 專訪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 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自我覺察」是一項關鍵卻常被忽略的能力。它不僅影響孩子當下的學習與行為,更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特別邀請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分享她在兒童發展評估中心的豐富經驗,帶領家長深入了解自我覺察的重要性與培養之道。 自我覺察:孩子內心的小老師 「我們可以把自我覺察想像成孩子內心的觀察者,」蔡雨璇心理師以溫暖的語氣解釋,「它能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辨識自己的行為,進而有意識地觀察並適時調整自己的表現。」蔡心理師舉例說,當孩子拼拼圖時,若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覺察,可能會自己發現:「咦?這塊好像不對」,然後嘗試調整;或者在與朋友玩耍時,意識到自己聲音過大,主動降低音量。這種看似簡單的能力,卻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學前階段的觀察線索 蔡心理師提到,學前階段是孩子開始發展自我認識與行為調整的時期,這時孩子開始學習如何監控與調整自己的行為。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表現。有些孩子能主動發現錯誤並嘗試修正,甚至會問:「我做得對嗎?」在遊戲中,他們也能敏銳察覺規則的變化,並根據情境調整行為。然而,有些孩子可能較難自己發現錯誤,常常需要大人提醒,對自身行為缺乏反思,甚至不易因應環境改變而調整。這些差異可能與孩子的自我覺察發展歷程有關,不過環境因素與個別特質同樣也可能影響其行為表現。 日常陪伴中的培養秘訣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自我覺察呢?蔡心理師表示,家長可以在日常互動中,引導孩子培養自我觀察的能力,例如,穿衣服時問:「你的衣服有沒有穿好呀?我們一起照鏡子看看,還有哪裡需要再整理嗎?」收拾玩具時不妨問:「我們一起看看,地上的玩具是不是都回家了呢?」甚至寫字時聊聊:「這個字有寫得像前面一樣清楚嗎?還是哪裡可以再試試看寫得更好。」這樣的方式可能有助於孩子發展自我覺察,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調整行為,以適應不同情境。 蔡心理師表示,可以透過正向引導,幫助孩子發展自我覺察能力。「家長可以依據情境選擇合適的方式,除了直接指出錯誤,在適當時機也可以透過提問,引導孩子自主發現並思考,」她說,『哇!你自己發現拼圖放錯了,還試著調整,好細心喔!』」此外,情緒覺察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與可能原因,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