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閱讀與寫字難題:專訪曾世杰教授

破解孩子的閱讀與寫字難題:專訪曾世杰教授

讀寫障礙(dyslexia)與寫字問題常困擾學齡兒童,影響學業與自信。臨床醫師作為家長求助的第一線,需快速評估問題並提供實用建議。為此,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專訪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曾世杰教授。曾教授曾任臺東大學副校長、師範學院院長,及台灣學障學會、台灣閱讀協會、中國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事長,擁有豐富的學術與教育實務經驗。長期研究讀寫困難的基礎研究及介入研究,關注國語注音及英語字母拼讀教學、偏鄉弱勢兒童的學習扶助,在中、英閱讀困難及寫字問題的議題上,幫助過許多孩子,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培育師資,直到2025年2月1屆齡退休。本文整合曾教授研究論文及教學實務觀點,幫助醫療人員辨識困難類型、協助家長介入的策略,並促進醫學與教育專業的合作。
曾世杰教授指出,讀寫困難根源於心理語言學的處理問題,主要涉及聲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與快速命名能力(rapid naming),而寫字困難多因記憶提取困難(memory retrieval),而非單純的動作問題。解釋讀寫障礙成因的理論模型很多,他特別看重「雙缺陷假說(The Double Deficit Hypothesis)」因為它的分類與介入需要特別吻合。閱讀困難可分為單純聲韻缺陷(拼讀困難)、單純唸名缺陷(流暢性不足)以及雙重缺陷(兩者兼具)。為協助醫師高效評估,曾教授建議醫師可用以下方式於5–10分鐘內進行初步篩檢:
  • 聲韻覺識:根據台灣的國民教育設計,醫師一定要了解兒童小一入學時學習注音是否有困難,如果在排除智障、自閉和注意力問題後,家長仍反應有顯著困難,這就是聲韻覺識困難的高風險兒童。問診時可以問小朋友:我說「花」的時候你說ㄨㄚ;我說「貓」的時候你說ㄠ;我說「哭」的時候你說什麼?這類刪音素的題型,是最能區辨出聲韻處理困難的測驗項目。
  • 快速命名能力可採用其團隊研發的《快速自動化唸名測驗》(https://www.mytest.com.tw/Infant_page.aspx?title=LD_RAN) ,讓兒童讀50個隨機排列的數字、注音、顏色和物件,要他們「讀的愈正確愈好、愈快愈好。」施測者用馬表計時,也要記錄下正確率。在臨床上,最能預測國小閱讀能力的是數字唸名測驗,因為它成本低,施測在2分鐘內完成,實證研究指出,幼兒園的數字唸名速度可以預測四年級的閱讀理解,其解釋量超出魏氏智力測驗的非語文智商,曾教授建議可以用它來做臨床上的篩選工具,只要唸名速度太慢(常模的負一個標準差以下)就建議做進一步的特殊兒童鑑定(智障、學障、注意力缺陷)。
  • 課文朗讀流暢性:建議診間準備各版本各年級課本,讓學生朗讀所就讀年級的課文,如果讀得很糟,可用降低一個年級的課文再試試,如果連低年級課文朗讀的情況仍然又錯、又慢、又漏、跳行,醫師就要排除教學不當、失去學習機會(例如,因其他事務影響而沒有讀書時間),若其他的障礙因素跟環境因素都已排除,兒童還是這麼困難,他或她很可能就有讀寫障礙。 
  • 寫字問題則讓兒童抄寫或聽寫注音詞彙(如「貓」「狗」),字形混淆或寫字緩慢反映記憶提取困難。結合家長陳述(如抗拒閱讀或寫字)進行綜合判斷。。

家長指導:針對性介入與訓練強度

為提升孩子的注音能力,曾教授於2005年進行注音補救教學實驗,透過16週、每週4次的密集訓練,顯著提升低成就學童的注音能力並增強自信。從注音補救教學的經驗中,曾教授針對不同困難類型舉了幾個適合家長使用的介入策略:
  • 聲韻缺陷:使用注音卡逐音拼讀(如「ㄇㄠ」→「貓」),搭配形-音聯結記憶(如「ㄅ」聯想到「棒子」)或注音賓果,每天10–15分鐘、每週3–5次。曾教授及台東大學陳淑麗教授發展了注音教學的逐字教案,並有教學示範帶,連結如後。
  • 唸名缺陷:鼓勵每天15–20分鐘、每週4–6次的計時閱讀練習,選用低年級課文或繪本;可搭配短影片提高閱讀動機,但仍建議以紙本為主。
  • 寫字困難:可練習「寫一個字→蓋住→再寫一次」的強制提取訓練,強化字形記憶.。
  • 教學APP : 例如中研院李佳穎研究員的大腦與語言實驗室開發的教學App(ball.ling.sinica.edu.tw/brain)提升興趣。
建議將學習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超市找注音商品、唱「ㄅㄆㄇ歌」等,營造輕鬆氛圍。3C產品應謹慎使用,以免降低閱讀機會,紙本仍為主要學習媒介。

補救教學的角色:合理管理期望與作業負擔

家長常期望單一課程能全面提升孩子的閱讀與寫字能力,但曾教授研究顯示,注音訓練主要幫助孩子掌握拼讀基礎,例如讀出「貓」,對詞彙理解與閱讀能力的提升卻有限。想理解如「貓咪在屋頂上跑」這樣的句子,需額外教授詞彙與背景知識,而寫字則需透過記憶提取練習逐步強化。先提升拼讀與字形辨識,再改善流暢性與理解,整個過程需數月至數年,家長應調整期望,循序漸進。為幫助家長有效執行訓練,曾教授建議醫師提供學習檢核表,記錄家長是否完成每日10分鐘注音練習、每週共讀3次繪本或限制3C使用等任務,並每2-4週與家長及特教老師討論進度,根據情況調整策略。為減輕孩子挫折感,醫師可與學校協商,減少閱讀困難兒童的書面作業,例如過多抄寫,將時間用於針對性練習,如拼讀或聽寫,以提升學習效能。

可以提早學注音嗎?

是否應在幼兒園教授注音,長期以來是教育界的爭議話題。全語法學派認為語文是一種整體能力,主張幼兒透過環境互動即可自然習得讀寫,過早強調注音符號可能揠苗助長。然而,研究顯示全語法的效果與學童的社經背景密切相關。雖然全語法對學前兒童的閱讀準備度、低年級學童的閱讀動機及寫作表現有正面影響,但缺乏證據證明其能提升基礎解碼技能或閱讀理解能力。曾教授強調,注音符號是預防閱讀困難的基石,就像閱讀科學研究中強調拼音文字的字母拼讀一樣,建議4–6歲幼兒開始接觸注音,培養聲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及拼讀自動化的能力,以降低未來閱讀障礙風險。研究也顯示,早期注音或字母拼讀介入有助提升長期的閱讀表現,降低兒童被鑑定為讀寫障礙的機會。
然而,介入效果因社會文化差異而異。中產階級家庭因資源豐富,例如補習班或親子共讀,孩子較易克服語文發展的早期障礙。反觀偏鄉幼兒,因語言刺激與文化經驗不足,例如不熟悉「戶政事務所」等詞彙,閱讀理解與寫字進步較慢,需要長期支持。目前台灣多數公立幼兒園不教授注音,偏鄉地區教師訓練不足,更可能加劇教育落差。為此,醫師可鼓勵家長透過童謠、拼圖或繪本引導幼兒認識注音,每天約10分鐘的語音遊戲,例如辨識「ㄇㄠ」與「ㄋㄠ」,即可有效幫助孩子。同時,親子共讀或聆聽有聲書能豐富詞彙,為閱讀奠定基礎。針對偏鄉家庭,建議結合社福資源,提供持續支持,縮小教育差距。

跨領域合作:醫師與特教的橋樑

為提供一致建議,曾教授呼籲醫師與特教專家合作。醫師可推薦具特教證照或閱讀困難療育經驗的專業人員給家長,建議組織醫師、特教老師與家長會議,討論評估與介入計畫。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提供跨領域平台,專業人員可參與工作坊或年會,進行專業間的交流,獲取最新訊息。

結語:點亮孩子的閱讀與寫字之路

閱讀與寫字困難並非不可跨越,透過醫師的快速辨識、家長的針對性支持與特教的專業介入,孩子能逐步進步。曾世杰教授的研究顯示注音教學與長期介入的價值,特別強調縮小中產階級與偏鄉兒童的差距。醫師作為醫療與教育之間的關鍵連結者,角色不可或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誠摯邀請醫療與教育專業者一同加入,共同點亮每位孩子的學習旅程。
 
注音教學示範影片

注音教學教材及逐字教案

英文字母拼讀教學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曾世杰教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140413『兒童神經發展與學習挑戰的跨學科探索: 從腦科學、教育學到復健醫學的多元視角』線上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