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5的文章

從大腦看語言學習:李佳頴研究員揭秘兒童閱讀發展與介入策略

圖片
日期:2025年4月13日  來源:李佳頴研究員演講《從腦科學談兒童注意力與語言發展的關係》筆記整理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基石,而閱讀則是知識傳承的橋樑。然而,對部分兒童而言,語言與文字學習的道路並非坦途。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佳頴研究員的演講,從認知神經科學視角,深入剖析兒童語言與文字學習的大腦機制,強調口語基礎、注意力角色與科學介入的重要性。本文針對教育工作者、早療專業人員與研究者,整理其核心觀點,結合實證發現與應用工具,旨在提供實務洞見與科學指引。   口語是天生的超能力,文字是後天的新技能 說到語言學習,就想到口語的聽和說,與文字的讀跟寫。人類在數萬年前就用口語彼此溝通,絕大多數嬰幼兒的口語發展,就像呼吸一樣,是與生俱來的。。然而大約在西元前五千年左右,才開始有文字的出現,讀書寫字是人類比較晚才發展出來的「新技能」,需要後天學習。文字的發明,可以把說的話記錄下來,還能透過教育系統一代一代地傳遞知識。到了現代,讀寫能力甚至變成衡量個人成就和國家競爭力的指標。 破除迷思:腦科學幫助釐清學前發展的順序 不過,有些孩子在學習閱讀上會遇到困難,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學習障礙或閱讀障礙。許多家長想問,到底要給孩子上哪些課程,才不會錯過他們發展的黃金時期呢?李研究員直言,目前坊間出現各種注意力,語言,書寫的訓練課程,不少是缺乏證據,處於腦科學的過度推論。她呼籲以實證為基礎,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避免過度焦慮。「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科學證據能給我們答案。」 學習的神經科學:大腦可塑性 學習就是大腦對於所接收到各種感官訊息,變成有意義的理解,並且儲存起來,以後可以提取使用的過程。大腦會因應這些學習的刺激經驗,改變它的結構,產生新的連結,也會修剪掉不需要的連結,非常的具有可塑性。 換言之,我們也可以從大腦的結構或功能變化,來評估學習的變化,這個新的學科叫做教育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年紀較小的孩子在聽故事時,右腦的語言相關區域也會有較強的活動,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左腦的活動會越來越明顯。閱讀障礙的孩子,某些特定的腦區活動量比較低,腦造影研究也可以用來評估適當的介入與訓練,是否可以改善閱讀相關腦區的活動。 大腦的統計學習:天生的語言解碼器 不僅如此,嬰兒的大腦很擅長注意到環境刺激的規律性和可能性,是個天生統計學習機器。這對語言學習很重要,研究發現,在連續的語音流中...

「讓愛不等待:及早發現、即刻行動,陪伴孩子迎向未來」 陳志軒副教授

圖片
「讓愛不等待:及早發現、即刻行動,陪伴孩子迎向未來」 專訪國立臺東大學特教中心主任陳志軒副教授 孩子的成長路上,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用心陪伴。本次邀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陳志軒老師,與我們分享他在早期療育領域的專業洞見與台東偏鄉服務的心得。作為一位深耕特殊教育20餘年的學者與實踐者,陳教授不僅在學術上研究發展遲緩與輔助科技,更長期投入台東第一線早療服務,致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最適切的時機綻放潛能。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與建議! 黃金療育期:0-6歲的關鍵起跑線 陳志軒副教授常說:「早期療育不是修補缺陷,而是幫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路。」他提到,0-6歲是大腦神經可塑性最強的階段,若能及早發現並介入,就能大幅提升孩子未來的獨立能力。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全台早療通報個案已超過2萬6千人,接受服務人數更達4萬1千餘人,需求持續攀升。然而,許多家長直到孩子上學才發現問題,此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時機。 在台東,陳教授見證許多學前早療案例:有的孩子因語言發展落後被誤認為「不愛說話」,直到專業評估才發現需要支持。他強調:「早期療育的目標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功能』,比如能自己吃飯、與人互動,這比單純矯正某個問題更重要。」他的研究也證實,及早介入不僅能減輕家庭壓力,更可能讓孩子追上同齡步伐。 居家療育:把日常變成孩子的學習場 「療育不是只有醫院才能做,家裡才是孩子最好的訓練場。」陳教授結合他過去作為物理治療師的經驗,提出「作息本位介入」的概念。他舉例:「如果孩子抓握能力弱,在醫院可能只練半小時,但在家裡可以用湯匙練習吃飯,每天都在進步。」這種方式將訓練融入進食、穿衣、遊戲等日常活動,既自然又有效。 他與團隊開發的「遠距早期療育作息本位評估系統」,從14個生活面向(如進食、洗澡、如廁)出發,幫助家長找到最適合孩子練習的切入點。研究顯示,使用這套系統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有明顯成長。陳教授笑著說:「家長常覺得專業復健才有用,但其實你陪孩子玩一場遊戲,可能就練了社交和手眼協調!」 科技助力:讓台東偏鄉孩子不掉隊 台東地廣人稀,專業資源匱乏,許多家庭得長途跋涉才能接受評估。為此,陳教授參與科技部計畫,開發「遠距早期介入智慧評估系統」。這套工具結合視訊、AI分析與個別化建議,讓家長只需手機和網路,就能在家進行評估與療育指導。 「以前一個孩子可能要等半年才能見到治療師,現在系...

從學前開始,解鎖孩子的閱讀密碼:專訪宣崇慧教授

圖片
從學前開始,解鎖孩子的閱讀密碼:專訪宣崇慧教授 解碼學前閱讀障礙:早期預測因子的專業洞見 在早療與發展障礙領域,閱讀能力的早期評估與介入一直是關鍵議題。孩子在學前階段的閱讀發展軌跡,往往能預示未來的學習挑戰。為此,我們特別邀請 嘉義大學幼教系主任宣崇慧教授 ,在2025年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研討會帶來主題演講「早期閱讀障礙預測因子」,與專業人員分享最新的研究發現與實務策略。 閱讀障礙的雙重核心 「閱讀能力不只是識字,而是語言理解與解碼能力的交織,」宣教授在訪談中提到。她指出,閱讀困難的徵兆早在學前階段就可能顯現,而專業人員若能掌握關鍵預測因子,就能更精準地設計介入計畫。她將閱讀能力拆解為兩大面向,並提供可操作的觀察指標: 語言理解能力 孩子對日常指令的理解程度如何? 能否提取簡單故事的核心訊息?(例如:主角的名字、故事情境地點或相關事件等) 回應提問時的邏輯性與完整性?(例如:故事內容的前因後果、相關事件的順序等) 識字解碼能力 是不是能夠記得並偶爾唸出環境中的常見字?(例如:自己或同學的名字) 是不是能夠記得並偶爾唸出圖畫書裡的常見字?(例如:動物字) 如果有學習注音符號,是否大部分都能記得如何唸讀與拼音? 快速命名能力(RAN) 連續命名熟悉物品的速度與流暢度? 是否出現明顯的停頓或錯誤? 「這些指標不僅是評估工具,也是介入的起點,」宣教授強調,「快速命名能力尤其重要,它與閱讀流暢度有直接關聯。」 從觀察到行動:專業實務建議 針對早療與特教工作者,宣教授提出幾項實務建議,幫助孩子跨越閱讀障礙的潛在鴻溝: 多感官介入 : 結合視覺、聽覺與觸覺,強化注音與字形記憶。 結構化練習 : 設計進階的語言理解任務,提升故事推理能力。 數據化追蹤 : 記錄孩子在命名速度與識字進度上的變化,作為評估依據。 跨領域合作 : 與語言治療師或心理師聯手,打造全面支持網絡。 「學前階段的閱讀困難並非定局,找到問題的原因與正確的介入方向,可減少學習的挫折感並增進介入效果」宣教授說,「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將研究轉化為行動。」她特別提到,台灣的特殊教育資源正在進步,專業人員的角色至關重要。 提升您的專業工具箱 想深入了解如何將這些預測因子應用於實務?宣崇慧教授將在2025年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研討會帶來一場精彩演講,從學術研究到案例分析,幫助早療與發展障礙領域的專業人員精進技能。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