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看語言學習:李佳頴研究員揭秘兒童閱讀發展與介入策略

日期:2025年4月13日 

來源:李佳頴研究員演講《從腦科學談兒童注意力與語言發展的關係》筆記整理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基石,而閱讀則是知識傳承的橋樑。然而,對部分兒童而言,語言與文字學習的道路並非坦途。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佳頴研究員的演講,從認知神經科學視角,深入剖析兒童語言與文字學習的大腦機制,強調口語基礎、注意力角色與科學介入的重要性。本文針對教育工作者、早療專業人員與研究者,整理其核心觀點,結合實證發現與應用工具,旨在提供實務洞見與科學指引。
 
口語是天生的超能力,文字是後天的新技能
說到語言學習,就想到口語的聽和說,與文字的讀跟寫。人類在數萬年前就用口語彼此溝通,絕大多數嬰幼兒的口語發展,就像呼吸一樣,是與生俱來的。。然而大約在西元前五千年左右,才開始有文字的出現,讀書寫字是人類比較晚才發展出來的「新技能」,需要後天學習。文字的發明,可以把說的話記錄下來,還能透過教育系統一代一代地傳遞知識。到了現代,讀寫能力甚至變成衡量個人成就和國家競爭力的指標。

破除迷思:腦科學幫助釐清學前發展的順序
不過,有些孩子在學習閱讀上會遇到困難,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學習障礙或閱讀障礙。許多家長想問,到底要給孩子上哪些課程,才不會錯過他們發展的黃金時期呢?李研究員直言,目前坊間出現各種注意力,語言,書寫的訓練課程,不少是缺乏證據,處於腦科學的過度推論。她呼籲以實證為基礎,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避免過度焦慮。「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科學證據能給我們答案。」

學習的神經科學:大腦可塑性
學習就是大腦對於所接收到各種感官訊息,變成有意義的理解,並且儲存起來,以後可以提取使用的過程。大腦會因應這些學習的刺激經驗,改變它的結構,產生新的連結,也會修剪掉不需要的連結,非常的具有可塑性。
換言之,我們也可以從大腦的結構或功能變化,來評估學習的變化,這個新的學科叫做教育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年紀較小的孩子在聽故事時,右腦的語言相關區域也會有較強的活動,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左腦的活動會越來越明顯。閱讀障礙的孩子,某些特定的腦區活動量比較低,腦造影研究也可以用來評估適當的介入與訓練,是否可以改善閱讀相關腦區的活動。

大腦的統計學習:天生的語言解碼器
不僅如此,嬰兒的大腦很擅長注意到環境刺激的規律性和可能性,是個天生統計學習機器。這對語言學習很重要,研究發現,在連續的語音流中,嬰兒的腦會默默計算相鄰的語音出現的機率變化,抓出詞彙的邊界,在大腦中建立模型。嬰兒會對於符合模型的聲音組合(詞)感到習慣,當出現不符合模型預測的新組合時,反而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開啟新的學習(模型更新)。

錯誤是最好的老師——大腦的預測與修正機制
嬰幼兒許多那些看似惱人的重複行為,像是反覆丟奶嘴,同一個故事要聽很多遍,其實是因為他們仍感到新奇。因此,產生錯誤並不可怕,反而是學習的契機!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如果經常將他們的錯誤與失敗,羞恥,等負面情緒連結起來,孩子可能會害怕嘗試。但是,如果我們鼓勵孩子發現錯誤所在,並從中修正,他們就會更願意探索和進步。

注意力像是聚光燈,引導學習的第一步
注意力是學習的第一步,注意力就像腦中的聚光燈,幫助我們對外在刺激進行偵測,選擇外在的訊息,並分配有限的認知資源來處理他們。在臨床上我們主要觀察孩子不同的注意力行為表現,例如,集中性、持續性、選擇性、分散性與轉移性的注意力。而在認知歷程上,大致可拆解爲以下幾個歷程
1.警覺性(Alertness):維持覺醒狀態,與正腎上腺素及較古老腦區相關。
2.定向(Orienting):將注意力導向特定刺激,與頂葉、額葉活動相關,分內在(目標驅動)與外在(刺激驅動)導向,後者發展較早。
3.執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抑制自動反應,涉及前扣帶迴與背外側前額葉,發展最晚,至青少年期仍在成熟。

媽媽話中的注意力密碼
你可能聽過,大人跟小嬰兒講話,會不自覺的提高音調,減慢速度,並誇大語氣。這就是所謂的媽媽話(motherese)。語音分析發現媽媽話會誇大的語音特徵,可以提高嬰兒的警覺,引導他們的注意力,進而促進他們的語音知覺發展。研究也發現,一般嬰幼兒比較喜歡聽「媽媽話」,自閉症(ASD)的孩子就比較沒有這種偏好。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自閉症的孩子在語言發展上會遇到困難。

你看的是我要你看的地方嗎?共同注意力
除了媽媽話,「共同注意力 (joint attention)」 也是促進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共同注意力指的是,嬰兒和照顧者一起注視著同一個東西或事件,並且有眼神交流。
研究發現,當九個月大的嬰兒在學習新的語言時,如果他們與互動者有更多的眼神接觸,而且互動者更常介紹玩具,他們大腦中負責偵測語音差異的腦波反應也會更明顯。這表示社會互動可以創造有利於學習的情境,因為它可以增加孩子對學習素材的注意力和警覺性,並且建立學習素材與情境的關聯。

從口語解鎖閱讀習得
口語發展就是在知道語音的意義。而閱讀其實是一種以口語為基礎的學習過程,先學會看到的文字怎麼唸(解碼),連結字形跟字音,就像在大腦裡建立一個「翻譯系統」,把看到的文字翻譯成聽到的聲音(口語詞彙),然後再理解它的意思。
所以說,學齡前孩子的口語詞彙量和語音敏感度,是他們未來閱讀發展的重要基礎。口語詞彙量越豐富的孩子,在開始學閱讀的時候會更容易將文字和他們已經知道的語詞連結起來。而語音敏感度(也就是聲韻覺識能力),是指我們在不同的語音層次上,偵測和操作語音元素的能力。例如,聽到「bat」這個字,知道它有三個音素 /b/-/æ/-/t/;或是知道「cat」和「bat」有押韻。研究發現,入學前的語音敏感度,可以有效地預測孩子未來的閱讀表現。

注音符號裡的中文聲韻密碼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那我們要怎麼幫助孩子學習中文閱讀呢?注音符號就是一個很棒的工具! 在台灣,小朋友上小學的前十週會學習注音符號這個語音系統。透過學習注音符號,孩子可以知道每個中文字的讀音是由哪些語音組成的。這樣一來,即使遇到不認識的字,他們也可以試著用注音拼出來,增加自主學習的能力,並且更早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李研究員為了幫助孩子更有效率地學習注音符號,設計了「注音冒險王」的互動學習App。它透過有趣的遊戲,幫助孩子將符號和語音連結起來,還能視覺化地呈現漢語聲調的變化。研究發現,透過這樣的App練習,可以提升孩子在聲調辨識上的腦波反應,進而改善他們的語音覺知能力。

認字不只是看形狀:構字和詞素同樣靠統計學習
認識中文字不只是記住它的形狀,了解它的構字規則和部件的意義,同樣以靠統計學習機制。
李研究員團隊的研究,透過大量的識字經驗,大腦會自動分析哪些部件常常一起出現,以及這些部件經常出現的位置,以及可能對應的讀音或意思等中構字知識。腦造影研究也顯示,中文閱讀的大腦活動區域跟拼音文字其實很類似,低頻漢字與聲旁一致性差時,大腦活動增強,反映解碼難度。集中部件識字教學可加速此過程,強化部件與字義、發音的連結。
除了構字規則,了解詞素(就是有意義的最小語言單位)也很重要。例如,「人」這個字本身就有意義,可以組成「大人」、「女人」、「外國人」等等不同的詞。透過了解詞素的意義,我們可以更容易推測出新詞的意思。而廣泛的閱讀是建立豐富詞彙語義表徵的關鍵。讀得越多,接觸到的詞彙和語境就越多,就越能理解詞語在不同情境下的意思。

閱讀困難怎麼辦?
閱讀牽涉到很多不同的認知能力,從視知覺,語音覺知、注意力、記憶力等等。閱讀困難的孩子,可能在其中一個或多個認知環節上出現問題。例如,有些孩子可能是因為語音知覺比較不敏銳,無法建立良好的語音表徵,導致他們在學習拼音或聲韻覺識方面遇到困難。也有些孩子可能是因為非語言的因素,例如注意力不足,或是視知覺的問題,影響閱讀的習得。需要透過多樣的評估,釐清困難的因素,才能有效提供介入協助。

家長老師別擔心:創造豐富的學習環境
了解了這麼多大腦和語言學習的知識,爸爸媽媽和老師們可以怎麼幫助學前的孩子,建立學習閱讀的基礎呢?
•多跟孩子說話、講故事、一起閱讀繪本。這些「有互動」的學習經驗,可以豐富孩子的口語詞彙量,為未來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不用急著在學齡前就教孩子大量識字或寫字。書寫在發展上應在認字之後。精細動作的練習可以透過其他有趣的活動。重要的,例如畫圖,玩積木,捏黏土等。
•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讓孩子透過不同的感官經驗學習,例如聽音樂、玩遊戲、動手操作等等。
•多鼓勵孩子探索和提問。當孩子犯錯時,不要過度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建立對學習的積極態度。
•如果發現孩子在語言或閱讀發展上有明顯的困難,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透過專業的評估,可以更了解孩子的認知特點,並提供個別化的支持。

結語:以科學為燈,照亮語言學習之路
李佳頴研究員的演講揭示了語言與文字學習的神經基礎,從大腦可塑性到統計學習,從注意力角色到語音知覺,勾勒出一幅科學藍圖。口語詞彙量與聲韻覺識是閱讀成功的基石,而大腦測量指標也為早期診斷開啟可能。「注音冒險王」與「收割季節」則將研究轉化為實務,助力孩子跨越學習障礙。

中央研究院李佳頴研究員主持的「大腦與語言實驗室」:https://ball.ling.sinica.edu.tw/brain/intro/games.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140413『兒童神經發展與學習挑戰的跨學科探索: 從腦科學、教育學到復健醫學的多元視角』線上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