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不等待:及早發現、即刻行動,陪伴孩子迎向未來」 陳志軒副教授
「讓愛不等待:及早發現、即刻行動,陪伴孩子迎向未來」
專訪國立臺東大學特教中心主任陳志軒副教授
孩子的成長路上,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用心陪伴。本次邀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陳志軒老師,與我們分享他在早期療育領域的專業洞見與台東偏鄉服務的心得。作為一位深耕特殊教育20餘年的學者與實踐者,陳教授不僅在學術上研究發展遲緩與輔助科技,更長期投入台東第一線早療服務,致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最適切的時機綻放潛能。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與建議!
黃金療育期:0-6歲的關鍵起跑線
陳志軒副教授常說:「早期療育不是修補缺陷,而是幫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路。」他提到,0-6歲是大腦神經可塑性最強的階段,若能及早發現並介入,就能大幅提升孩子未來的獨立能力。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全台早療通報個案已超過2萬6千人,接受服務人數更達4萬1千餘人,需求持續攀升。然而,許多家長直到孩子上學才發現問題,此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時機。
在台東,陳教授見證許多學前早療案例:有的孩子因語言發展落後被誤認為「不愛說話」,直到專業評估才發現需要支持。他強調:「早期療育的目標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功能』,比如能自己吃飯、與人互動,這比單純矯正某個問題更重要。」他的研究也證實,及早介入不僅能減輕家庭壓力,更可能讓孩子追上同齡步伐。
居家療育:把日常變成孩子的學習場
「療育不是只有醫院才能做,家裡才是孩子最好的訓練場。」陳教授結合他過去作為物理治療師的經驗,提出「作息本位介入」的概念。他舉例:「如果孩子抓握能力弱,在醫院可能只練半小時,但在家裡可以用湯匙練習吃飯,每天都在進步。」這種方式將訓練融入進食、穿衣、遊戲等日常活動,既自然又有效。
他與團隊開發的「遠距早期療育作息本位評估系統」,從14個生活面向(如進食、洗澡、如廁)出發,幫助家長找到最適合孩子練習的切入點。研究顯示,使用這套系統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有明顯成長。陳教授笑著說:「家長常覺得專業復健才有用,但其實你陪孩子玩一場遊戲,可能就練了社交和手眼協調!」
科技助力:讓台東偏鄉孩子不掉隊
台東地廣人稀,專業資源匱乏,許多家庭得長途跋涉才能接受評估。為此,陳教授參與科技部計畫,開發「遠距早期介入智慧評估系統」。這套工具結合視訊、AI分析與個別化建議,讓家長只需手機和網路,就能在家進行評估與療育指導。
「以前一個孩子可能要等半年才能見到治療師,現在系統能立刻幫忙設定目標。」陳教授分享,這項創新已在台東幫助許多家庭,更獲《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肯定。他展望未來:「希望AI能更聰明,讓家長勾選幾個問題,就能得到量身訂做的療育計畫。」
給家長的實用小撇步
對於家中有幼兒的家長,陳教授特別整理了幾個實用建議:
- 善用日常練習
- 吃飯時練抓握與口腔協調
- 穿衣洗澡增進動作計畫
- 遊戲中提升社交與問題解決
- 簡單家務(如放碗盤)培養空間感與責任心他提醒:「別怕孩子做得不好,試錯就是成長的開始。」
- 留意發展警訊
- 參考兒童健康手冊的里程碑
- 觀察關鍵指標:1歲無意圖性溝通、2歲無單詞、3歲不會說句子
- 有疑慮可先用線上篩檢工具,再聯繫縣市早療中心
- 尋求支持不孤單
- 與醫療團隊、老師、社工保持聯繫
- 加入家長團體分享經驗
- 申請早療補助減輕負擔
- 讓手足參與,增進家庭互動
- 提早多元討論規劃孩子的學習藍圖陳教授強調:「家長不是孤軍奮戰,學會當孩子的『教練』,效果會更好。」
結語:愛與行動,陪伴孩子每一步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愛不能等,行動更不能拖。」陳志軒副教授用這句話勉勵大家。早期療育是一場團隊合作的旅程,家長的參與、專業團隊的支持缺一不可。他在台東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使資源有限,只要用心觀察、及時介入,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光芒。
讓我們一起攜手,讓愛不等待,陪孩子迎向更寬廣的未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