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1140817「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歡迎報名參加!

  114年度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暨研討會 「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主 題】 「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日 期】114年 8月17日(星期日) 9:00~12:00 【地 點】 犇亞商務暨會議中心(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 99 號 15 樓 EE 會議室)。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協辦單位】 適康復健科(樂智康股份有限公司) 【研討會說明】          現今社會中,因為網路資訊發達,關於兒童教養的資訊來源五花八門,許多爸媽也因此對於教養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見解,當家長樣貌的多樣性變高的同 時,治療師需要與家長一起工作變成了另一種挑戰,該如何和不同的家長都能做到有效且正向的溝通,是治療師們的一大課題。課程中會讓學員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困境,並和講師與其他學員共同討論,讓治療師也能感受到被理解的感受,且能找到調整的方向。另外,與兒童一起工作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設計遊戲,課程中也會與學員分享如何分析孩子的問題,並且提供設計遊戲的技巧,讓治療師們能學習將發展需求融合到遊戲中的方法,幫助孩子可以更快樂地融入在遊戲中。 【參加對象】  現場早療中心同仁。 【地點】     犇亞商務暨會議中心(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 99 號 15 樓 EE 會議室)。 【 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    目前 26 人分別為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 治療師。 【費用】     免費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114年8月1日止。(人數額滿則提前截止。)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Usq68BWRZcN5ZRzs7 【活動課程表】          時間                主題內容                                主講人 ...

1140808「兒童治療現場中的高風險家庭識別與因應」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歡迎報名參加!

圖片
114年度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暨研討會 「兒童治療現場中的高風險家庭識別與因應」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主 題】 兒童治療現場中的高風險家庭識別與因應 【日 期】114年 8月8日(星期五) 9:00~12:00 【地 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線上遠距課程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協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研討會說明】          在兒童治療現場中,識別高風險家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些家庭可能存在虐待、忽視、暴力、心理疾病或成癮等問題,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及早辨識可協助治療人員提供適當介入,預防傷害擴大。需要有效的因應措施和及時的通報,如跨專業合作、家庭支持與資源轉介,能提升家庭功能,確保兒童的安全與福祉。治療人員需具備敏感度與評估能力,以提供全人照顧,並在必要時啟動保護機制,保障兒童權益與未來發展。 【參加對象】  現場早療中心同仁、其 他早療相關人員 (線上) 。 【地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線上遠距課程』使用軟體及連結將於會前通知。     ★請於事前確定您的設備及網路連線之穩定性★ 【 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0.5分)、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兒神1分/兒發5分)、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 (1.5分)、台灣臨床心理學會(3.6分)、台灣聽力語言學會(未通過)、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台灣物理治療學會(3.6分)、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課後申請)。(各專業學會對於遠距學分有不同規定,屆時請遵守各專業學會之規範)。 【費用】     免費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114年8月1日止。(人數額滿則提前截止。)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ASCP9t55dLPLvUUy9 【活動課程表】 簡章下載          時間                主題內容             ...

心智化的臨床智慧:李冠瑩醫師談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實務應用

圖片
心智化的臨床智慧:李冠瑩醫師談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實務應用 以心智化為基礎的介入模式(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MBT)是一種跨診斷、跨專業的治療框架,近年在歐美國家展現對兒童青少年的顯著成效。為深入探索其應用,本次我們訪問了嘉南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冠瑩醫師,結合她在英國倫敦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的訓練經驗與在地實務,分享心智化如何為發展障礙領域開啟新視角。我們期望這篇報導為專業人員提供實務啟發,促進更精準的臨床介入與跨專業合作。 心智化的核心: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地圖 「心智化是人類理解彼此心理地圖的能力——我們都在學習『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   李冠瑩醫師以這句話開頭,點出心智化的本質:理解行為背後的感受、想法與意圖。這項能力對發展障礙兒童及青少年尤為關鍵,因他們常面臨情緒調節與社交互動的挑戰。 心智化理論由Peter Fonagy等人發展,整合依附理論、精神分析與敘事治療,最初應用於邊緣性人格疾患(BPD),後推廣至兒童青少年與家庭治療。我們發現,心智化幫助專業人員從行為表面深入心理動機,促進更具同理心的介入。「孩子的注意力像一座金字塔——沒有穩定的地基,就無法建造情緒調節與心智化的高樓。」   李醫師強調,穩固的關係基礎是所有介入的核心。 然而,高壓情境常導致心智化「掉線」。「當我們說『孩子是故意的』時,可能正是我們自己『心智化掉線』的時刻。」   這提醒專業人員,誤解往往源於情緒或系統壓力的干擾,需時刻保持反思。 非心智化的挑戰:辨識與應對 臨床場域中,非心智化狀態是常見挑戰,尤其在面對發展障礙或創傷背景的孩子時。李醫師歸納三種非心智化模式,並提供實務指引: 精神等同 (Psychic Equivalence):將內心想法視為現實。例如,家長誤以為孩子「故意搗蛋」,忽略背後的焦慮或創傷。「診間裡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症狀,而是系統間互相傳染的『非心智化焦慮』。」 目的論 (Teleological Mode):只關注行為結果,忽略心理過程。例如,將自傷行為簡單歸因於「尋求注意」。「當會議中所有人都急著要答案時,正是我們最需要慢下來思考的時刻。」 假扮模式 (Pretend Mode):表面說得頭頭是道,卻缺乏真實情感連結,特別見於創傷兒童。「創傷孩子的復原之路,始於一個簡單問題:『你希望我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