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幼兒自我覺察能力的發展-蔡雨璇

促進幼兒自我覺察能力的發展-蔡雨璇

在先前的專訪中,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曾將自我覺察比喻為「孩子內心的觀察者」,指出這項能力如何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與調整行為。她提到,學前階段是孩子開始發展自我認識與行為調整的時期,家長的陪伴與引導尤為重要。為進一步探討這一話題,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再次邀請蔡心理師以皮亞傑(Jean Piaget)的兒童發展理論出發,一同深入剖析自我覺察在各階段的可能特徵與培養策略。
  1. 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至約2歲)
    這一階段,嬰兒透過感官和動作與環境互動,逐漸開始區分「自我」與「外部世界」。例如,他們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如伸手)能影響環境。 研究(如鏡子測試)表明,自我識別能力(如認出鏡中的自己)通常在18-24個月左右出現,這也是基本自我覺察的開始。
  2. 前運算期(Preoperational Stage,約2歲至7歲)
    幼兒開始使用語言描述自己(如「我」、「我的」),並形成初步的自我概念。他們能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但由於思維仍以自我中心(egocentrism),較難從他人的視角看待自己,自我覺察仍較為局限。 
    例如,孩子可能開始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
  3. 具體運算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約7歲至11歲)
    隨著邏輯思維的發展,兒童的自我覺察變得更細緻。他們開始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例如,他們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或決定對他人的影響,並能根據具體情境調整行為。不過,此時的自我覺察仍以具體經驗為基礎,尚未進入抽象層面。
  4. 形式運算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約11歲及以上)
    青少年開始發展出抽象思維和內省能力,能深入反思自己的思想、情緒及身份。他們可能開始探索「我是誰」這樣的哲學問題,並從社會角色與價值觀等多角度審視自己,展現出批判性與系統性的自我覺察,此階段達更高層次的自我覺察。
基本自我識別約始於感覺運動期末期,而更具抽象的自我覺察概念則會在形式運思期逐漸展開。

促進幼兒自我覺察的實用策略

自我覺察的培養應順應個別兒童的發展階段,而根據幼兒的年齡與發展階段,以下為提供之具體方向:
  1. 鏡子與照片(0-2歲)
    讓嬰幼兒照鏡子或觀看自己的照片,鼓勵他們觀察自己的外貌與動作,或展示他們的照片,與家人比較。這有助於建立自我識別能力,連結「自我」與「他人」的區別。
  2. 情緒命名與表達(2-7歲)
    教幼兒辨識基本情緒(如開心、難過、生氣),可使用視覺化線索,如情緒卡片或繪本(如《我的情緒小怪獸》),讓他們指認內在狀態,逐步增強情緒認知。
  3. 角色扮演遊戲
    通過假裝遊戲(如扮演醫生),讓幼兒體驗不同身份,並在遊戲後問「你做了什麼?」「你喜歡這樣嗎?」這不僅幫助他們探索自我,還能通過反思行為提升覺察力。
  4. 引導自我描述
    提問如「你喜歡什麼水果?」、「你喜歡玩什麼遊戲?」並提供具體提示(如「你喜歡畫畫還是跑步?」)。這能幫助幼兒用語言建構自我概念,符合前運算階段的認知特點。
  5. 日常反思對話
    在一天結束時,輕鬆問「今天做了什麼事情,讓你好開心?」或「今天在學校,跟小朋友一起做了什麼?玩得開心嗎?」這樣的回顧,有助幼兒梳理經歷,培養簡單的內省習慣。
  6. 身體覺察練習
    進行簡單運動(如伸展)或呼吸練習,問「你的手感覺怎麼樣?」或「吸氣時肚子怎麼動?」這能增強幼兒對身體的感知,連結生理與情緒體驗。
  7. 正向回饋與示範
    當幼兒展現自我覺察時予以肯定,成人也可示範,例如「我今天有點累,所以要休息一下。」透過模仿與強化,幼兒學會關注內在狀態。

總結

從皮亞傑的理論來看,自我覺察的發展是一場從身體到內心的旅程。幼兒時期奠定的基礎,可以影響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適應。蔡心理師補充道,正如先前訪談中提到的,家長的用心陪伴與正向引導,是幫助孩子喚醒「內心小老師」的重要角色之一。這些方法不僅與皮亞傑的感覺運動期(自我識別)和前運思期(自我概念)契合,更為孩子日後進入具體運思與形式運思期的後設認知能力鋪路。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也呼籲,若家長在過程中遇到挑戰,可尋求專業支持,學會將持續整合資源,陪伴每個孩子穩健成長。

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140413『兒童神經發展與學習挑戰的跨學科探索: 從腦科學、教育學到復健醫學的多元視角』線上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