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的臨床智慧:李冠瑩醫師談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實務應用

心智化的臨床智慧:李冠瑩醫師談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實務應用

以心智化為基礎的介入模式(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MBT)是一種跨診斷、跨專業的治療框架,近年在歐美國家展現對兒童青少年的顯著成效。為深入探索其應用,本次我們訪問了嘉南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冠瑩醫師,結合她在英國倫敦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的訓練經驗與在地實務,分享心智化如何為發展障礙領域開啟新視角。我們期望這篇報導為專業人員提供實務啟發,促進更精準的臨床介入與跨專業合作。

心智化的核心: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地圖

「心智化是人類理解彼此心理地圖的能力——我們都在學習『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 李冠瑩醫師以這句話開頭,點出心智化的本質:理解行為背後的感受、想法與意圖。這項能力對發展障礙兒童及青少年尤為關鍵,因他們常面臨情緒調節與社交互動的挑戰。
心智化理論由Peter Fonagy等人發展,整合依附理論、精神分析與敘事治療,最初應用於邊緣性人格疾患(BPD),後推廣至兒童青少年與家庭治療。我們發現,心智化幫助專業人員從行為表面深入心理動機,促進更具同理心的介入。「孩子的注意力像一座金字塔——沒有穩定的地基,就無法建造情緒調節與心智化的高樓。」 李醫師強調,穩固的關係基礎是所有介入的核心。
然而,高壓情境常導致心智化「掉線」。「當我們說『孩子是故意的』時,可能正是我們自己『心智化掉線』的時刻。」 這提醒專業人員,誤解往往源於情緒或系統壓力的干擾,需時刻保持反思。

非心智化的挑戰:辨識與應對

臨床場域中,非心智化狀態是常見挑戰,尤其在面對發展障礙或創傷背景的孩子時。李醫師歸納三種非心智化模式,並提供實務指引:
  1. 精神等同(Psychic Equivalence):將內心想法視為現實。例如,家長誤以為孩子「故意搗蛋」,忽略背後的焦慮或創傷。「診間裡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症狀,而是系統間互相傳染的『非心智化焦慮』。」
  2. 目的論(Teleological Mode):只關注行為結果,忽略心理過程。例如,將自傷行為簡單歸因於「尋求注意」。「當會議中所有人都急著要答案時,正是我們最需要慢下來思考的時刻。」
  3. 假扮模式(Pretend Mode):表面說得頭頭是道,卻缺乏真實情感連結,特別見於創傷兒童。「創傷孩子的復原之路,始於一個簡單問題:『你希望我怎麼稱呼你今天的故事?』」
李醫師提醒我們,所有人(包含治療師)在壓力下都可能暫時落入非心智化狀態。專業人員應定期檢視自身心智化狀態,在高情緒場域中先提供情緒支持,再進行技術性討論。「治療師的心智化能力是臨床工作中最脆弱的盔甲——它既保護我們,也需要被不斷修復。」

寄養與創傷兒童:心智化的實務價值

在寄養家庭與創傷兒童的介入中,心智化展現了獨特價值。「寄養家庭的孩子不是『難教』,而是他們的過去教會他們『世界不可預測』。」 李醫師分享,寄養家長團體的訓練應從衛教出發,逐步引導家長反思情緒,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最終建構支持系統。
對於發展障礙與創傷背景的兒童,診斷挑戰尤為顯著。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寄養兒童中盛行率較高,但症狀常與創傷反應重疊。「ADHD的診斷像一盞探照燈——我們是否只照亮了症狀,卻忽略了燈光下的創傷陰影?」 我們從訪談中體認,細緻評估結合心智化視角,能避免誤診,確保介入更貼近孩子需求。

跨專業合作的契機:從理解到行動

心智化不僅是理解孩子的工具,也是跨專業合作的基石。「跨專業合作不是『說同一種語言』,而是學習辨認彼此話語中的情感頻率。」 李醫師強調,團隊成員應在高壓情境中優先穩定情緒,再尋求共識。我們發現,幫助家長或照顧者強化心智化,比單純處理症狀更能帶來長期改變。「每個非心智化的瞬間,都是重新選擇理解的契機。」
對發展障礙領域的專業人員而言,心智化提供了一個動態框架,鼓勵以好奇心取代批判,從細微處重建孩子與系統間的信任。穩固的關係基礎是心智化介入的關鍵。

結語:心智化的療癒力量

李冠瑩醫師的分享為發展障礙領域注入了新的動力。「心理治療的奇蹟不在於消除症狀,而在於恢復『想像另一種可能』的能力。」 心智化不僅幫助專業人員更精準地回應孩子需求,也為家長與跨專業團隊開啟更溫暖的合作契機。
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致力於促進專業交流,邀請會員共同探索心理健康與發展障礙的交會處,攜手為孩子與家庭創造更具希望的未來。感謝李冠瑩醫師的精彩分享,讓我們在臨床實務中看見心智化的療癒力量!

嘉南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冠瑩醫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140413『兒童神經發展與學習挑戰的跨學科探索: 從腦科學、教育學到復健醫學的多元視角』線上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