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看語言學習:李佳頴研究員揭秘兒童閱讀發展與介入策略

日期:2025年4月13日 來源:李佳頴研究員演講《從腦科學談兒童注意力與語言發展的關係》筆記整理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基石,而閱讀則是知識傳承的橋樑。然而,對部分兒童而言,語言與文字學習的道路並非坦途。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佳頴研究員的演講,從認知神經科學視角,深入剖析兒童語言與文字學習的大腦機制,強調口語基礎、注意力角色與科學介入的重要性。本文針對教育工作者、早療專業人員與研究者,整理其核心觀點,結合實證發現與應用工具,旨在提供實務洞見與科學指引。 口語是天生的超能力,文字是後天的新技能 說到語言學習,就想到口語的聽和說,與文字的讀跟寫。人類在數萬年前就用口語彼此溝通,絕大多數嬰幼兒的口語發展,就像呼吸一樣,是與生俱來的。。然而大約在西元前五千年左右,才開始有文字的出現,讀書寫字是人類比較晚才發展出來的「新技能」,需要後天學習。文字的發明,可以把說的話記錄下來,還能透過教育系統一代一代地傳遞知識。到了現代,讀寫能力甚至變成衡量個人成就和國家競爭力的指標。 破除迷思:腦科學幫助釐清學前發展的順序 不過,有些孩子在學習閱讀上會遇到困難,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學習障礙或閱讀障礙。許多家長想問,到底要給孩子上哪些課程,才不會錯過他們發展的黃金時期呢?李研究員直言,目前坊間出現各種注意力,語言,書寫的訓練課程,不少是缺乏證據,處於腦科學的過度推論。她呼籲以實證為基礎,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避免過度焦慮。「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科學證據能給我們答案。」 學習的神經科學:大腦可塑性 學習就是大腦對於所接收到各種感官訊息,變成有意義的理解,並且儲存起來,以後可以提取使用的過程。大腦會因應這些學習的刺激經驗,改變它的結構,產生新的連結,也會修剪掉不需要的連結,非常的具有可塑性。 換言之,我們也可以從大腦的結構或功能變化,來評估學習的變化,這個新的學科叫做教育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年紀較小的孩子在聽故事時,右腦的語言相關區域也會有較強的活動,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左腦的活動會越來越明顯。閱讀障礙的孩子,某些特定的腦區活動量比較低,腦造影研究也可以用來評估適當的介入與訓練,是否可以改善閱讀相關腦區的活動。 大腦的統計學習:天生的語言解碼器 不僅如此,嬰兒的大腦很擅長注意到環境刺激的規律性和可能性,是個天生統計學習機器。這對語言學習很重要,研究發現,在連續的語音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