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從大腦看語言學習:李佳頴研究員揭秘兒童閱讀發展與介入策略

圖片
日期:2025年4月13日  來源:李佳頴研究員演講《從腦科學談兒童注意力與語言發展的關係》筆記整理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基石,而閱讀則是知識傳承的橋樑。然而,對部分兒童而言,語言與文字學習的道路並非坦途。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佳頴研究員的演講,從認知神經科學視角,深入剖析兒童語言與文字學習的大腦機制,強調口語基礎、注意力角色與科學介入的重要性。本文針對教育工作者、早療專業人員與研究者,整理其核心觀點,結合實證發現與應用工具,旨在提供實務洞見與科學指引。   口語是天生的超能力,文字是後天的新技能 說到語言學習,就想到口語的聽和說,與文字的讀跟寫。人類在數萬年前就用口語彼此溝通,絕大多數嬰幼兒的口語發展,就像呼吸一樣,是與生俱來的。。然而大約在西元前五千年左右,才開始有文字的出現,讀書寫字是人類比較晚才發展出來的「新技能」,需要後天學習。文字的發明,可以把說的話記錄下來,還能透過教育系統一代一代地傳遞知識。到了現代,讀寫能力甚至變成衡量個人成就和國家競爭力的指標。 破除迷思:腦科學幫助釐清學前發展的順序 不過,有些孩子在學習閱讀上會遇到困難,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學習障礙或閱讀障礙。許多家長想問,到底要給孩子上哪些課程,才不會錯過他們發展的黃金時期呢?李研究員直言,目前坊間出現各種注意力,語言,書寫的訓練課程,不少是缺乏證據,處於腦科學的過度推論。她呼籲以實證為基礎,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避免過度焦慮。「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科學證據能給我們答案。」 學習的神經科學:大腦可塑性 學習就是大腦對於所接收到各種感官訊息,變成有意義的理解,並且儲存起來,以後可以提取使用的過程。大腦會因應這些學習的刺激經驗,改變它的結構,產生新的連結,也會修剪掉不需要的連結,非常的具有可塑性。 換言之,我們也可以從大腦的結構或功能變化,來評估學習的變化,這個新的學科叫做教育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年紀較小的孩子在聽故事時,右腦的語言相關區域也會有較強的活動,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左腦的活動會越來越明顯。閱讀障礙的孩子,某些特定的腦區活動量比較低,腦造影研究也可以用來評估適當的介入與訓練,是否可以改善閱讀相關腦區的活動。 大腦的統計學習:天生的語言解碼器 不僅如此,嬰兒的大腦很擅長注意到環境刺激的規律性和可能性,是個天生統計學習機器。這對語言學習很重要,研究發現,在連續的語音流中...

「讓愛不等待:及早發現、即刻行動,陪伴孩子迎向未來」 陳志軒副教授

圖片
「讓愛不等待:及早發現、即刻行動,陪伴孩子迎向未來」 專訪國立臺東大學特教中心主任陳志軒副教授 孩子的成長路上,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用心陪伴。本次邀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陳志軒老師,與我們分享他在早期療育領域的專業洞見與台東偏鄉服務的心得。作為一位深耕特殊教育20餘年的學者與實踐者,陳教授不僅在學術上研究發展遲緩與輔助科技,更長期投入台東第一線早療服務,致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最適切的時機綻放潛能。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與建議! 黃金療育期:0-6歲的關鍵起跑線 陳志軒副教授常說:「早期療育不是修補缺陷,而是幫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路。」他提到,0-6歲是大腦神經可塑性最強的階段,若能及早發現並介入,就能大幅提升孩子未來的獨立能力。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全台早療通報個案已超過2萬6千人,接受服務人數更達4萬1千餘人,需求持續攀升。然而,許多家長直到孩子上學才發現問題,此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時機。 在台東,陳教授見證許多學前早療案例:有的孩子因語言發展落後被誤認為「不愛說話」,直到專業評估才發現需要支持。他強調:「早期療育的目標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功能』,比如能自己吃飯、與人互動,這比單純矯正某個問題更重要。」他的研究也證實,及早介入不僅能減輕家庭壓力,更可能讓孩子追上同齡步伐。 居家療育:把日常變成孩子的學習場 「療育不是只有醫院才能做,家裡才是孩子最好的訓練場。」陳教授結合他過去作為物理治療師的經驗,提出「作息本位介入」的概念。他舉例:「如果孩子抓握能力弱,在醫院可能只練半小時,但在家裡可以用湯匙練習吃飯,每天都在進步。」這種方式將訓練融入進食、穿衣、遊戲等日常活動,既自然又有效。 他與團隊開發的「遠距早期療育作息本位評估系統」,從14個生活面向(如進食、洗澡、如廁)出發,幫助家長找到最適合孩子練習的切入點。研究顯示,使用這套系統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有明顯成長。陳教授笑著說:「家長常覺得專業復健才有用,但其實你陪孩子玩一場遊戲,可能就練了社交和手眼協調!」 科技助力:讓台東偏鄉孩子不掉隊 台東地廣人稀,專業資源匱乏,許多家庭得長途跋涉才能接受評估。為此,陳教授參與科技部計畫,開發「遠距早期介入智慧評估系統」。這套工具結合視訊、AI分析與個別化建議,讓家長只需手機和網路,就能在家進行評估與療育指導。 「以前一個孩子可能要等半年才能見到治療師,現在系...

從學前開始,解鎖孩子的閱讀密碼:專訪宣崇慧教授

圖片
從學前開始,解鎖孩子的閱讀密碼:專訪宣崇慧教授 解碼學前閱讀障礙:早期預測因子的專業洞見 在早療與發展障礙領域,閱讀能力的早期評估與介入一直是關鍵議題。孩子在學前階段的閱讀發展軌跡,往往能預示未來的學習挑戰。為此,我們特別邀請 嘉義大學幼教系主任宣崇慧教授 ,在2025年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研討會帶來主題演講「早期閱讀障礙預測因子」,與專業人員分享最新的研究發現與實務策略。 閱讀障礙的雙重核心 「閱讀能力不只是識字,而是語言理解與解碼能力的交織,」宣教授在訪談中提到。她指出,閱讀困難的徵兆早在學前階段就可能顯現,而專業人員若能掌握關鍵預測因子,就能更精準地設計介入計畫。她將閱讀能力拆解為兩大面向,並提供可操作的觀察指標: 語言理解能力 孩子對日常指令的理解程度如何? 能否提取簡單故事的核心訊息?(例如:主角的名字、故事情境地點或相關事件等) 回應提問時的邏輯性與完整性?(例如:故事內容的前因後果、相關事件的順序等) 識字解碼能力 是不是能夠記得並偶爾唸出環境中的常見字?(例如:自己或同學的名字) 是不是能夠記得並偶爾唸出圖畫書裡的常見字?(例如:動物字) 如果有學習注音符號,是否大部分都能記得如何唸讀與拼音? 快速命名能力(RAN) 連續命名熟悉物品的速度與流暢度? 是否出現明顯的停頓或錯誤? 「這些指標不僅是評估工具,也是介入的起點,」宣教授強調,「快速命名能力尤其重要,它與閱讀流暢度有直接關聯。」 從觀察到行動:專業實務建議 針對早療與特教工作者,宣教授提出幾項實務建議,幫助孩子跨越閱讀障礙的潛在鴻溝: 多感官介入 : 結合視覺、聽覺與觸覺,強化注音與字形記憶。 結構化練習 : 設計進階的語言理解任務,提升故事推理能力。 數據化追蹤 : 記錄孩子在命名速度與識字進度上的變化,作為評估依據。 跨領域合作 : 與語言治療師或心理師聯手,打造全面支持網絡。 「學前階段的閱讀困難並非定局,找到問題的原因與正確的介入方向,可減少學習的挫折感並增進介入效果」宣教授說,「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將研究轉化為行動。」她特別提到,台灣的特殊教育資源正在進步,專業人員的角色至關重要。 提升您的專業工具箱 想深入了解如何將這些預測因子應用於實務?宣崇慧教授將在2025年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研討會帶來一場精彩演講,從學術研究到案例分析,幫助早療與發展障礙領域的專業人員精進技能。這不...

學習障礙面面觀:從兒童神經科解密,翁仕明醫師與您分享

圖片
學習障礙面面觀:從兒童神經科解密,翁仕明醫師與您分享 孩子的學習困難常讓家長與專業人士困惑:為什麼有些孩子學得特別吃力?為了揭開這個謎團,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專訪了兒童神經科專家翁仕明醫師,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剖析學習障礙的成因與解方。更令人期待的是,翁醫師將於2025年4月13日的學會研討會親自開講「學習障礙面面觀-從兒童神經科角度說起」,歡迎您報名參與這場知識盛宴! 翁仕明醫師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擁有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心理與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現任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並以第一作者身份於《Science》期刊發表研究。他在學習障礙與神經科學領域的臨床與研究經驗,是國內備受推崇的專家。 學習障礙:大腦的獨特語言 「學習障礙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單純的『不夠努力』。」翁醫師開門見山地說,「它是大腦運作方式的個別差異。」他解釋,學習是一個複雜的神經過程:從感官接收訊息,到大腦解碼、整合,再到記憶與提取,每一步都仰賴不同腦區的協作。「例如閱讀時,視覺皮質負責辨識字形,聽覺皮質處理語音,額葉則協助理解與記憶。如果這些區域的連結或功能稍有不同,就可能影響學習表現。」 以中文學習為例,翁醫師特別提到:「中文是圖像文字,對視覺空間能力要求很高。有的孩子可能因視覺處理較弱,容易混淆『木』和『本』,甚至寫出鏡像字。另一些孩子則因聽覺處理問題,難以分辨語音,影響語言理解。」他強調,這些困難並非智力缺陷,而是神經特質的自然變異。 診斷與介入:科學帶來希望 翁醫師進一步分享:「學習障礙的診斷需要全面評估,包括神經心理測驗與行為觀察。」他提到,現代醫學能精準定位孩子的大腦優勢與挑戰,例如透過腦波檢查或功能性磁振造影,了解特定腦區的運作狀況。「找到問題後,我們就能設計個人化的介入策略,比如強化視覺訓練,或用多感官方式幫助記憶。」 他也鼓勵家長與專業人士關注孩子的學習警訊:「如果孩子在某個領域持續落後、注意力難集中,或因學習受挫而情緒低落,別急著責備,應該尋求專業協助。」翁醫師笑著補充:「我見過不少孩子在適當支持下,從班上後段進步到前10名,這絕不是奇蹟,而是科學與努力的成果。」 4/13研討會,與翁醫師深入對話 想更全面了解學習障礙的科學與實務?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誠邀您參加 2025年4月13日(週日) 的線上研討會!翁醫...

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家長這樣搞定

圖片
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家長這樣搞定 專訪蔡淑妃副教授: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用這招輕鬆搞定 學前小孩的情緒問題,像突然大哭、耍脾氣,常常讓家長和老師很頭痛。怎麼管才好?罵沒用,打也不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次我們訪問了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的蔡淑妃副教授。她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分享如何用「正向行為支持」來幫孩子調節情緒,還教家長怎麼從亂七八糟變得井井有條。 孩子的情緒為什麼這麼難搞? 「學前小孩的大腦還沒長好,尤其是管情緒的部分還不成熟。」蔡副教授一開口就說到重點。她解釋,孩子不像大人能忍住不高興,遇到不順的事,比如玩具被搶或肚子餓,就很容易爆炸。「這不是他們故意鬧,是因為他們的『情緒開關』還沒學會怎麼用。」她笑著說,家長如果懂這點,就不會覺得孩子是在找麻煩。 她也提到,現在很多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面對孩子鬧情緒時,會覺得沒招,甚至動手打。教育局還特別提醒,不能用不當體罰。「但其實,打罵只會讓事情更糟,真正有用的是先搞懂問題,再用溫和的方式帶。」 情緒爆發的「七步驟」 蔡副教授分享了一個實用的工具,叫「行為爆發週期」(The Acting-out Cycle)。她說,孩子鬧情緒有七個階段: 1. 冷靜時:孩子心情平靜,最好跟他玩。 2. 引爆點:有東西惹到他,比如沒睡飽。 3. 煩躁時:開始坐不住,可能嘀咕幾句。 4. 火氣上升:情緒越來越大,可能吵鬧。 5. 爆發點:完全失控,大哭或摔東西。 6. 緩下來:慢慢冷靜,但還很累。 7. 恢復時:回到正常,能再好好玩。 「家長如果能認出這些階段,就能在前面幾步先出手,不用等到爆炸才來收拾。」她特別強調,「到了『爆發點』時,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而不是繼續激怒孩子。」比如孩子正在大哭或丟東西,這時罵他或硬拉他只會更糟,最好先確保他不會傷到自己或別人,等他冷靜一點再說。 像防疫一樣管情緒 蔡副教授特別從「公衛」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常跟老師說,要先把大多數孩子顧好,就像疫情時叫大家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她說,這就是在「定規範」。比如,家裡可以定個規矩:不高興時要說出來,不能動手。 但她強調,「叫不等於教。」光叫孩子遵守沒用,得教他們怎麼做。「就像疫情時要教怎麼戴口罩一樣,家長得示範怎麼說『我不喜歡這樣』,而不是直接發脾氣。」她說,教好了,最後還要給「具體的回饋」。比如孩子照規矩做了,就誇他「你剛剛說出來真的很棒!」;如果...

由本會會員振興醫院兒童心智科陳麗淇醫師撰寫:『閃電燈家族系列』套組繪本親子共讀推薦。

圖片
由本會會員 振興醫院兒童心智科陳麗淇醫師撰寫: 閃電燈家族系列套組繪本親子共讀推薦 《閃電燈家族1:都是閃電燈害的啦!》 情緒爆發,是大腦正常的生理反應?... 「這是一本將「杏仁核」與「前額葉皮層」具體故事化的繪本,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閃電燈的電流』才是情緒爆發的原因。讓孩子在學習掌控情緒的過程中更有信心,並且感受到自己與父母有了共同需要對抗的目標,而不是對抗彼此。」─陳麗淇 醫師 《閃電燈家族2:媽媽是我的》 孩子的嫉妒心?很正常!....  「當我們在明確的界限內適度滿足學齡前孩子的心理需求時,這將帶給他們極大的安全感,奠定獨立與自信的重要基礎。唯有心中能活著一個足夠依賴的對象,我們才能邁向真正的獨立,如同在心裡有個『家』,我們才能無懼地探索遠方。」─陳麗淇 醫師 《閃電燈家族3:誰在門口放了一顆蛋?》 如何在生活中陪伴孩子探索情緒管理能力?... 「在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中,透過遊戲和創意讓孩子的情緒逐步穩定,陪伴他們探索情緒管理的能力。您會驚奇地發現,隨著時間過去,他會逐漸接住您帶給他的遊戲與話語......」─陳麗淇 醫師 【本系列重點】 以3重軸引導理解孩子的情緒問題: ** 生理端 __人類出生時大腦不成熟,讓孩子理解他無法調控情緒的原因並協助他轉移。 ** 心理端 __孩子最常見的原始情緒與心理需求,往往來自於焦慮與忌妒。身為家長要能招架得住此刻的「攻擊(存活)」。 ** 環境端 __創造一個孩子不會被責備與評價的環境,是給予安全感很重要的一環。試著讓生活環境變得創意好玩,可以讓孩子有韌性。 出版日2025/02/07 全省各大書店與線上書店同步上市 簽書發表會時間2025/02/08上午10:30 國際書展三采出版社攤位 詳細介紹 誠品線上 https://reurl.cc/ZZqLY6 博客來 https://reurl.cc/jQYKxn

兒童睡眠障礙該如何定義和治療呢?

圖片
  《兒童睡眠障礙該如何定義和治療呢?》         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在2024年10月邀請到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小兒科 黃正憲醫師 演講"嬰幼兒常見的睡眠問題"。 黃醫師從睡眠的基本知識切入,介紹嬰幼兒睡眠發展的過程,並針對常見的睡眠障礙類型說明其特徵、成因和治療方式,最後也探討了睡眠評估工具的使用和選擇。 以下為幾種常見的「兒童睡眠障礙」和治療方法 1.兒童失眠:   - 定義: 兒童失眠的診斷標準與成人類似,包含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早醒等,且症狀需持續至少三個月,並影響到白天的情緒和功能。  - 類型: 常見的兒童失眠類型包括「睡眠連結性失眠」和「限制設定型失眠」。  - 睡眠連結性失眠: 指孩子必須依賴特定的人或物才能入睡,例如需要父母哄睡、抱睡等。  - 限制設定型失眠: 指孩子在應該睡覺的時間拒絕上床,並透過各種方式拖延睡覺時間。   - 治療: 治療兒童失眠,行為治療是第一線選擇,常見的行為治療方法包括「消退法」、「漸進式延遲滿足法」、「正向獎勵制度」等。 2.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  定義: 指睡眠期間,上呼吸道塌陷阻塞,造成呼吸暫停或呼吸不足的現象。  - 成因: 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成因是兒童的呼吸道結構較狹窄,容易因為腺樣體肥大、扁桃腺腫大、肥胖等因素而阻塞。   - 症狀: 常見症狀包括打鼾、呼吸費力、睡眠不安穩、夜咳、夜驚、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   - 治療: 治療方法需根據阻塞的原因而定,可能包括減重、手術切除腺樣體或扁桃腺、配戴正壓呼吸器等。 3.夜驚:  - 定義: 夜驚是一種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的睡眠障礙,特徵是孩子會突然從睡夢中驚醒,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例如哭鬧、尖叫、呼吸急促等。   - 成因: 夜驚的成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睡眠不足、睡眠週期紊亂、壓力、遺傳等因素有關。  - 治療: 大部分的夜驚不需要特別治療,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會逐漸改善,若夜驚頻繁發生,可嘗試調整孩子的睡眠時間、建立規律的睡前儀式、改善睡眠環境等。 4.不寧腿症候群:  - 定義: 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