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1140817「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歡迎報名參加!

  114年度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暨研討會 「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主 題】 「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日 期】114年 8月17日(星期日) 9:00~12:00 【地 點】 犇亞商務暨會議中心(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 99 號 15 樓 EE 會議室)。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協辦單位】 適康復健科(樂智康股份有限公司) 【研討會說明】          現今社會中,因為網路資訊發達,關於兒童教養的資訊來源五花八門,許多爸媽也因此對於教養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見解,當家長樣貌的多樣性變高的同 時,治療師需要與家長一起工作變成了另一種挑戰,該如何和不同的家長都能做到有效且正向的溝通,是治療師們的一大課題。課程中會讓學員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困境,並和講師與其他學員共同討論,讓治療師也能感受到被理解的感受,且能找到調整的方向。另外,與兒童一起工作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設計遊戲,課程中也會與學員分享如何分析孩子的問題,並且提供設計遊戲的技巧,讓治療師們能學習將發展需求融合到遊戲中的方法,幫助孩子可以更快樂地融入在遊戲中。 【參加對象】  現場早療中心同仁。 【地點】     犇亞商務暨會議中心(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 99 號 15 樓 EE 會議室)。 【 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    目前 26 人分別為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 治療師。 【費用】     免費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114年8月1日止。(人數額滿則提前截止。)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Usq68BWRZcN5ZRzs7 【活動課程表】          時間                主題內容                                主講人 ...

1140808「兒童治療現場中的高風險家庭識別與因應」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歡迎報名參加!

圖片
114年度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暨研討會 「兒童治療現場中的高風險家庭識別與因應」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主 題】 兒童治療現場中的高風險家庭識別與因應 【日 期】114年 8月8日(星期五) 9:00~12:00 【地 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線上遠距課程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 【協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研討會說明】          在兒童治療現場中,識別高風險家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些家庭可能存在虐待、忽視、暴力、心理疾病或成癮等問題,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及早辨識可協助治療人員提供適當介入,預防傷害擴大。需要有效的因應措施和及時的通報,如跨專業合作、家庭支持與資源轉介,能提升家庭功能,確保兒童的安全與福祉。治療人員需具備敏感度與評估能力,以提供全人照顧,並在必要時啟動保護機制,保障兒童權益與未來發展。 【參加對象】  現場早療中心同仁、其 他早療相關人員 (線上) 。 【地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線上遠距課程』使用軟體及連結將於會前通知。     ★請於事前確定您的設備及網路連線之穩定性★ 【 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0.5分)、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兒神1分/兒發5分)、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 (1.5分)、台灣臨床心理學會(3.6分)、台灣聽力語言學會(未通過)、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台灣物理治療學會(3.6分)、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課後申請)。(各專業學會對於遠距學分有不同規定,屆時請遵守各專業學會之規範)。 【費用】     免費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114年8月1日止。(人數額滿則提前截止。)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ASCP9t55dLPLvUUy9 【活動課程表】 簡章下載          時間                主題內容             ...

心智化的臨床智慧:李冠瑩醫師談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實務應用

圖片
心智化的臨床智慧:李冠瑩醫師談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實務應用 以心智化為基礎的介入模式(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MBT)是一種跨診斷、跨專業的治療框架,近年在歐美國家展現對兒童青少年的顯著成效。為深入探索其應用,本次我們訪問了嘉南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冠瑩醫師,結合她在英國倫敦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的訓練經驗與在地實務,分享心智化如何為發展障礙領域開啟新視角。我們期望這篇報導為專業人員提供實務啟發,促進更精準的臨床介入與跨專業合作。 心智化的核心: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地圖 「心智化是人類理解彼此心理地圖的能力——我們都在學習『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   李冠瑩醫師以這句話開頭,點出心智化的本質:理解行為背後的感受、想法與意圖。這項能力對發展障礙兒童及青少年尤為關鍵,因他們常面臨情緒調節與社交互動的挑戰。 心智化理論由Peter Fonagy等人發展,整合依附理論、精神分析與敘事治療,最初應用於邊緣性人格疾患(BPD),後推廣至兒童青少年與家庭治療。我們發現,心智化幫助專業人員從行為表面深入心理動機,促進更具同理心的介入。「孩子的注意力像一座金字塔——沒有穩定的地基,就無法建造情緒調節與心智化的高樓。」   李醫師強調,穩固的關係基礎是所有介入的核心。 然而,高壓情境常導致心智化「掉線」。「當我們說『孩子是故意的』時,可能正是我們自己『心智化掉線』的時刻。」   這提醒專業人員,誤解往往源於情緒或系統壓力的干擾,需時刻保持反思。 非心智化的挑戰:辨識與應對 臨床場域中,非心智化狀態是常見挑戰,尤其在面對發展障礙或創傷背景的孩子時。李醫師歸納三種非心智化模式,並提供實務指引: 精神等同 (Psychic Equivalence):將內心想法視為現實。例如,家長誤以為孩子「故意搗蛋」,忽略背後的焦慮或創傷。「診間裡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症狀,而是系統間互相傳染的『非心智化焦慮』。」 目的論 (Teleological Mode):只關注行為結果,忽略心理過程。例如,將自傷行為簡單歸因於「尋求注意」。「當會議中所有人都急著要答案時,正是我們最需要慢下來思考的時刻。」 假扮模式 (Pretend Mode):表面說得頭頭是道,卻缺乏真實情感連結,特別見於創傷兒童。「創傷孩子的復原之路,始於一個簡單問題:『你希望我怎...

培養孩子的自我覺察力,為未來學習奠定穩固基礎 & 促進幼兒自我覺察能力的發展 — 專訪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2篇)

圖片
第一篇: 培養孩子的自我覺察力,為未來學習奠定穩固基礎 —  專訪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 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自我覺察」是一項關鍵卻常被忽略的能力。它不僅影響孩子當下的學習與行為,更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特別邀請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分享她在兒童發展評估中心的豐富經驗,帶領家長深入了解自我覺察的重要性與培養之道。 自我覺察:孩子內心的小老師 「我們可以把自我覺察想像成孩子內心的觀察者,」蔡雨璇心理師以溫暖的語氣解釋,「它能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辨識自己的行為,進而有意識地觀察並適時調整自己的表現。」蔡心理師舉例說,當孩子拼拼圖時,若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覺察,可能會自己發現:「咦?這塊好像不對」,然後嘗試調整;或者在與朋友玩耍時,意識到自己聲音過大,主動降低音量。這種看似簡單的能力,卻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學前階段的觀察線索 蔡心理師提到,學前階段是孩子開始發展自我認識與行為調整的時期,這時孩子開始學習如何監控與調整自己的行為。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表現。有些孩子能主動發現錯誤並嘗試修正,甚至會問:「我做得對嗎?」在遊戲中,他們也能敏銳察覺規則的變化,並根據情境調整行為。然而,有些孩子可能較難自己發現錯誤,常常需要大人提醒,對自身行為缺乏反思,甚至不易因應環境改變而調整。這些差異可能與孩子的自我覺察發展歷程有關,不過環境因素與個別特質同樣也可能影響其行為表現。 日常陪伴中的培養秘訣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自我覺察呢?蔡心理師表示,家長可以在日常互動中,引導孩子培養自我觀察的能力,例如,穿衣服時問:「你的衣服有沒有穿好呀?我們一起照鏡子看看,還有哪裡需要再整理嗎?」收拾玩具時不妨問:「我們一起看看,地上的玩具是不是都回家了呢?」甚至寫字時聊聊:「這個字有寫得像前面一樣清楚嗎?還是哪裡可以再試試看寫得更好。」這樣的方式可能有助於孩子發展自我覺察,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調整行為,以適應不同情境。 蔡心理師表示,可以透過正向引導,幫助孩子發展自我覺察能力。「家長可以依據情境選擇合適的方式,除了直接指出錯誤,在適當時機也可以透過提問,引導孩子自主發現並思考,」她說,『哇!你自己發現拼圖放錯了,還試著調整,好細心喔!』」此外,情緒覺察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與可能原因,比如...

破解孩子的閱讀與寫字難題:專訪曾世杰教授

圖片
破解孩子的閱讀與寫字難題:專訪曾世杰教授 讀寫障礙(dyslexia)與寫字問題常困擾學齡兒童,影響學業與自信。臨床醫師作為家長求助的第一線,需快速評估問題並提供實用建議。為此,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專訪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曾世杰教授。曾教授曾任臺東大學副校長、師範學院院長,及台灣學障學會、台灣閱讀協會、中國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事長,擁有豐富的學術與教育實務經驗。長期研究 閱 讀寫困難的基礎研究及介入研究,關注國語注音及英語字母拼讀教學、偏鄉弱勢兒童的學習扶助,在中、英閱讀困難及寫字問題的議題上,幫助過許多孩子,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培育師資,直到2025年2月1屆齡退休。本文整合曾教授研究論文及教學實務觀點,幫助醫療人員辨識困難類型、協助家長介入的策略,並促進醫學與教育專業的合作。 曾世杰教授指出,讀寫困難根源於心理語言學的處理問題,主要涉及 聲韻覺識 (phonological awareness)與 快速命名能力 (rapid naming),而寫字困難多因 記憶提取困難 (memory retrieval),而非單純的動作問題。解釋讀寫障礙成因的理論模型很多,他特別看重「雙缺陷假說(The Double Deficit Hypothesis)」因為它的分類與介入需要特別吻合。閱讀困難可分為單純聲韻缺陷(拼讀困難)、單純唸名缺陷(流暢性不足)以及雙重缺陷(兩者兼具)。為協助醫師高效評估,曾教授建議醫師可用以下方式於5–10分鐘內進行初步篩檢: 聲韻覺識 :根據台灣的國民教育設計,醫師一定要了解兒童小一入學時學習注音是否有困難,如果在排除智障、自閉和注意力問題後,家長仍反應有顯著困難,這就是聲韻覺識困難的高風險兒童。問診時可以問小朋友:我說「花」的時候你說ㄨㄚ;我說「貓」的時候你說ㄠ;我說「哭」的時候你說什麼?這類刪音素的題型,是最能區辨出聲韻處理困難的測驗項目。 快速命名能力可採用其團隊研發的《快速自動化唸名測驗》 ( https://www.mytest.com.tw/Infant_page.aspx?title=LD_RAN ) ,讓兒童讀50個隨機排列的數字、注音、顏色和物件,要他們「讀的愈正確愈好、愈快愈好。」施測者用馬表計時,也要記錄下正確率。在臨床上,最能預測國小閱讀能力的是數字唸名測驗,因為它成本低,施測在2分鐘內完成,實證研究指出,幼兒園的...

從基層棒球教練看見孩子多元發展

圖片
從基層棒球教練看見孩子多元發展 ⚾從社區棒球看見潛能:專訪國中社區棒球隊許教練 在台灣,升學壓力常常讓家長和孩子們喘不過氣,尤其是對於有發展障礙的孩子來說,傳統教育體系的單一評量標準,往往讓他們的潛能被掩蓋。然而,在台南的安順國中社區棒球隊,擔任教練的許俊亮教練卻用棒球這片天地,帶領著一群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LD (學習障礙) 的孩子融入球隊,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作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的理事長,我很好奇:許教練是如何做到的? ⚾用棒球點燃熱情 走進國中的棒球場,孩子們奔跑、吆喝的聲音此起彼落,看似尋常的場景,卻藏著不平凡的故事。許教練指導的這群孩子,有些在課堂上難以專注,有些對繁重的學業感到挫敗,但到了球場,他們的眼神卻閃著光。「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責備,而是被看見。」許教練笑著說。他觀察到,ADHD的孩子往往精力充沛卻難以聚焦,而棒球的動態性正好成為他們宣洩能量的出口;對於有學習障礙的孩子,球場上的實作經驗則比書本更能激發他們的自信。 「我不會要求他們一次記住所有規則,而是讓他們在練球中慢慢摸索。」許教練的教學方式簡單卻有效。他不強求完美,而是讓孩子在每一次揮棒、每一次接球中找到成就感。這種「從做中學」的過程,正是學會長期推廣的理念: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學習節奏,關鍵在於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 ⚾群體的力量與多元發展 許教練特別提到,棒球作為團隊運動,給了這些孩子一個珍貴的群體學習環境。「他們在球場上會互相提醒、互相鼓勵,這種互動是課堂裡很難看到的。」他舉例,有個ADHD的孩子原本不擅長等待,但在隊友的陪伴下,學會輪流上場時的耐心;另一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則在教練與隊友的肯定下,逐漸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這種非正式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不僅僅是在練球,更在培養社交能力與韌性。這與學會倡導的跨領域發展不謀而合。我們相信,孩子的成長不該只看學業成績,運動、情感教育與生活技能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許教練的故事,正是這理念的最佳實踐。 ⚾從自身經歷出發的啟發 許教練坦言,自己並非出身於傳統的「高學歷」路線,但他憑藉專業證照與認真負責的態度,在大型醫院的工務室找到了一席之地。「只要肯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怕沒出路。」他希望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家長,成功的路不只一條,對有發展障礙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他鼓勵家長放下對成績的執著,讓孩子有機會探索興趣,無論是運動...

《及早發現、即早協助:學前兒童情緒行為問題評估的重要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蔡明富教授

圖片
《及早發現、即早協助:學前兒童情緒行為問題評估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4-6歲的學前期是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然而,許多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常面臨一個難題:如何客觀評估孩子的情緒行為表現是否在正常範圍內?為此,本次在2025全國特殊教育教學實務研討會中特別專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蔡明富教授,介紹他與團隊研發的本土化評估工具——「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Social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Preschool, SBASP),幫助家長與專業人員更精準掌握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狀況。 為什麼需要專業的學前社會情緒評量? 蔡明富教授在台灣師範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便專注於兒童情緒行為障礙研究,尤其關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自閉症類群障礙(ASD)等發展障礙兒童的評估與介入。他發現,台灣過去缺乏適合本土文化背景的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工具,使得許多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未能被及早發現,錯失早期介入的黃金時機。 為此,蔡教授與吳裕益、莊涵皓等學者合作,於2016年正式發表「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SBASP),並在後續研究中持續驗證其信效度與適用性。這套工具不僅能幫助教師與家長系統性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更能透過科學化的評估,區辨出需要進一步支持的孩子,例如具有ADHD或社交溝通困難特質的幼兒。 SBASP評量系統的兩大核心面向 SBASP的設計涵蓋「社會能力」與「問題行為」兩大主軸,並細分為多個子向度,讓評量結果更具參考價值: 1. 社會能力評估 自我控制能力: 包括自主行為(如:是否能遵守簡單指令)、情緒管理(如:挫折時是否能適當調節)。 人際互動能力: 涵蓋人際關係(如:是否能與同儕互動)、溝通表達(如:是否能清楚表達需求)、合作同理(如:是否能分享玩具或安慰他人)。 學習行為表現: 包括學習習慣(如:是否能專注完成任務)、學習表現(如:是否能跟隨教學活動)。 2. 問題行為評估 分心過動傾向: 如不專注(易受干擾)、過動衝動(難以安靜坐好)。 反抗違規行為: 如憤怒反抗(易發脾氣)、攻擊違規(如推打他人或破壞物品)。 焦慮退縮表現: 如焦慮害怕(對新環境過度緊張)、退縮害羞(逃避社交互動)、身心症狀(如因壓力出現腹痛或頭痛)。 SBASP採用教師評量與家長評量雙版本,讓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表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