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和爸爸如何幫助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

 第二輯: 媽媽和爸爸如何幫助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 By 邱姵寧 醫師

上一篇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的認識 我們提到選擇性緘默症的特徵,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如何幫助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



第一、首先要理解和同理孩子的困難

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困難,很多親友老師甚至父母都不理解, 遇到親戚來訪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要打招呼,但孩子馬上被恐懼感淹沒而不知所措, 這時候的父母如果對孩子斥責或用鄙視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表現, 其實會讓孩子壓力過於沈重, 甚至會讓孩子自信心變低 ,這時候只要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很想表達,很想打招呼,但是現在還是會害怕說話,我們下次再努力看看喔!”

第二、 媽媽和爸爸要當孩子說話的行動電源

為何治療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需要有“說話的行動電源” (一種比喻)呢? 一般我們所了解到的恐懼症如懼狗症,是看見狗會害怕,因此我們在 治療時會讓孩子看狗的照片再一步一步接觸真實的狗來去敏感和曝露治療,如果說話的情境會恐懼發聲 則我們要訓練的是讓孩子在恐懼下還要有說話發聲的動作,但是在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面對要說話的情境卻立即造成恐懼的情形時,個案控制說話的神經已經因為恐懼造成電阻太強烈了,說話的神經已經無法通電運作了,說話的肌肉也沒辦法接受神經的控制,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原本可以和個案說話的人,通常是家長必須陪在身邊,讓他像”行動電源”一樣給予說話的神經足夠的電源,這個時候再由原本無法對他說話的人加入此有家長陪同的環境,個案才有辦法在曝露到他人的情境下發出聲音,因此要允許家長進入校園陪同訓練。 行動電源(媽媽或爸爸)必須到學校去,且先讓孩子和媽媽或爸爸在一個沒有其他人的輔導室(或教室) 一起遊戲等到個案可以在這個獨立空間的輔導室( 或教室)可開口說話的時候,學校的老師或者治療師才能夠不動聲色地走到這個獨立的空間裡,而且要用漫不經心、非以孩子為焦點的方式走到這個教室,剛開始只能和媽媽講話,不要看著孩子,讓孩子在這個治療室裏還是輕輕鬆鬆地遊戲,等到遊戲結束時,再詢問個案, 下次是不是要再來這個教室玩,若個案可以輕鬆地說 “好” ,那這第1次的治療就成功了。 第2次以後的治療還是讓孩子和媽媽或爸爸在相同的輔導室(或教室)先玩遊戲 ,學校的老師或者治療師再到此教室, 這時可藉由孩子玩的玩具來問相關問題,或者和孩子的媽媽或爸爸討論個案居家生活、學校生活點滴的疑問時 ,轉而詢問孩子答案,問句的答案必須儘量是由容易到困難的程度, 如從 :”單字” “短句”到 “長句”和 “描述事件”。 若孩子可輕鬆地和學校的老師或者治療師說話,那麼媽媽或爸爸就可不用再到學校了,此時的老師就可成為孩子說話的行動電源。

第三、 運用錄音筆

若治療過程中, 孩子還是很困難開口, 可事先和孩子說好到輔導室(或教室)的時候會帶著錄音筆播放在家裡先錄好孩子講話的狀況,也會將這次的治療時發出的聲音錄音下來回去家裡播放,讓孩子曝露在此說話的情境是次數愈多愈好。 ( 用手機錄音錄影都可以)

第四、擴充可說話的人

若老師或者治療師成為孩子說話的行動電源後,就可考慮在老師或者治療師的陪同下,讓個案喜歡的班級同學一起到此輔導室(或教室)玩遊戲,讓個案的聲音也能被同學聽見,剛開始一位同學,再慢慢加入第二位或第三位同學, 千萬不可一下湧入太多同學們,孩子會無法承受 面對這麼多人的焦慮。

第五、擴充可說話的地點

在校園內可先由上述的輔導室(或教室),慢慢地往孩子所屬的教室前進, 如先在走廊由老師問問題請個案回答,再進階到操場、原班教室的走廊, 等到和更多同學可說話時,才在原班教室只有少數同學在的時間,要求個案說話。

第六、熟悉孩子要好同學的家長

孩子在校不開口說話,爸爸媽媽必須努力和孩子同學的家長們熟悉建立友誼,才有機會邀約孩子的同學於下課後的時間互動 ,如至速食店聚餐 、兒童樂園 、博物館 等地或家庭聚會 、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和同儕說話的機會。 ( 未完待續)

參考書目:

1. <<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 美琪 強生 艾莉森 溫特琴斯著 黃晶晶譯 心理出版社 2013 2. The Selective Mutism Treatment Guide: Manuals for Parents, Teachers, and Therapists: Still waters run deep. Ruth Perednik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現任專家團隊 (第二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