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兒童閱讀發展:注音符號與早期閱讀障礙的科學觀察

📚 從注音符號看閱讀學習:宣崇慧教授談注音符號與閱讀發展

🗓 日期:2025年4月13日
📌 來源:宣崇慧教授演講《早期閱讀障礙預測因子與介入之初探》筆記整理

閱讀是知識的基石🧱,但對部分兒童而言,從口說語言到習得文字,進一步掌握閱讀卻是困難重重。閱讀困難(dyslexia)是最常見的學習障礙,影響約5-10%的學童,如何在問題出現前及早發現並提供幫助?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宣崇慧的研究結合🧠 腦科學 與實證教育,聚焦注音符號在台灣兒童閱讀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對閱讀能力的同時預測(concurrent prediction)與長期預測(longitudinal prediction)的影響。本文針對家長、教育工作者與早療專業人員,整理核心觀點,結合科學證據與實務建議,幫助孩子學習閱讀。

🏗 學前預防:為閱讀打好地基

閱讀困難的線索常在學前階段顯現,例如孩子聽不懂較長的句子,或對語音反應較慢。宣教授強調,與其等小學階段應對學習困難,不如在學前主動預防。她的研究聚焦注音符號如何在「語音」、「語義」、「字形」中提供協助,透過早期語言活動,找出有實證的支持策略。科學證據顯示,學前的語言能力就像房子的地基,穩固才能支撐未來的學習。

🛤 閱讀的兩條路:拼音與詞彙並行

閱讀在大腦中分為兩條路徑,「雙軌閱讀模式」(Dual-Route Model),協助孩子理解文字:1️⃣ 拼音管道(Phonological Route):依賴語音解碼,例如用注音符號把「ㄌㄠˇ」拼成「老」,再根據上下文理解是「老師」還是「老鷹」。注音符號是中文閱讀的語音解碼工具之一,幫助孩子橋接原本具備語音知識到「字形」等文字系統。2️⃣ 字彙庫管道(Lexical Route):直接辨識字形,看到「老師」就立刻知道意思,仰賴詞彙的積累。
這兩條路相輔相成,注音符號像一座🌉 ,將孩子熟悉的口語連接到書面文字,降低中文閱讀的門檻。

🆎 注音符號:閱讀起步的助手

台灣小學一年級的前十週教授注音符號,這37個符號包括了中文語音中組合的基本元素。但大部分幼兒在學前就有機會學習注音符號。宣教授分享自身經驗:她的孩子在幼兒園未提前學習注音,進入小學後雖比同儕稍慢起步,透過課堂學習才很快掌握注音的規則及拼音技巧,但這需要國小低年級老師有確實把注音符號教完,並引導學童使用注音符號閱讀,不能因為許多幼兒在學前有學過就將前十週的注音符號課程快快帶過。顯示紮實的注音符號的學習才能帶來長期助益。注音符號的功能包括:
  • 🔊 簡化語音:孩子無需直接記憶數千漢字的發音,透過37個注音符號組合協助拼讀。
  • 📖 支持自主閱讀:低年級課本附注音,讓孩子自己拼讀生字,增強閱讀信心。
  • 🗣 連接口語與書面:注音符號將熟悉的口語詞彙(如「老鷹」)與漢字對接,促進語法與句子理解。
  • ✍️ 輔助書寫:孩子可用注音符號拼寫尚未熟練的詞彙,同時強化字形知識(orthographic knowledge),加深對字形的記憶。
  •  提升正確性與流暢性:注音符號教學培養解碼正確性(accuracy),進而提升閱讀流暢性(fluency),奠定閱讀基礎。熟練注音後,孩子讀得更準更快。
注音符號就像閱讀初期的「 導航」,指引孩子逐步走向獨立閱讀。

🔬 科學證明:注音符號的預測價值

宣教授的團隊追蹤了從幼兒園到小二的孩子,測量注音符號能力(念讀正確率、拼音速度)、識字量與閱讀理解,發現其重要影響:
  • 🧒 學前階段:念注音的正確率與當時的認字能力密切相關,並能預測小一、小二的識字表現。
  • 👦 小一階段:拼注音的正確率與當年的識字量和閱讀理解高度相關,且影響延續至小二。
  • 👧 小二階段:隨著認字量增加,孩子逐漸減少對注音的依賴,但學前與小一的注音能力,仍持續支持閱讀理解,特別在處理較難的文本時。
這些發現顯示,注音符號不僅在閱讀初期提供即時幫助,也能支持後續較為進階的閱讀難度。

🧩 閱讀理解的基石:從認字到懂意

要讀懂一本書,孩子需要以下能力:
  • 🗣 口語基礎:聽懂故事的能力,是理解書面文字的起點。
  • 📝 詞彙知識:認識的單字越多,越容易理解文章。
  • 📚 閱讀經驗:多讀書能讓理解更靈活。
  • 🔠 認字能力:中文閱讀需要從字形猜意思、拼讀音。
此外,兩項認知能力也很重要:
  •  快速命名(RAN):學前孩子快速說出數字或物件的能力,預測認字表現;小學階段影響稍減,但仍有關聯。
  • 🧠 詞素意識:孩子能否分辨「日記」和「日本」的「日」有不同意思?這種能力顯示,學童有豐富的詞彙量,且能彈性運用其形音義功能,在幼兒園時,它與幼兒語言理解能力高度相關,到了小一、小二愈趨重要,並預測未來的閱讀表現。

🌍 中文的挑戰與台灣經驗

中文的字形與發音對應不直觀,無法所見即知其發音。但台灣的「雙階段教學」——先學注音、再認漢字——在字音(義)和字型中提供了橋接的工作。國際學者注意到台灣透過雙階段教學,降低了口語語言過度到文字書寫閱讀的門檻,給同樣是語言透明度較低的英語,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學習參考模式。

💡 實務建議:陪伴孩子愛上閱讀

家長和老師能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閱讀基礎?以下是科學支持的建議:
1️⃣ 學前階段
  • 🎶 透過童謠、押韻遊戲,培養孩子對語音的敏感度。
  • 🎲 用遊戲方式介紹簡單注音符號,如認識「ㄅㄆㄇ」。
  • 📖 共讀繪本、多講故事,豐富詞彙和聽力。
2️⃣ 小一階段
  • ✏️ 專注練習注音符號,確保拼讀正確且快速。
  • 📚 鼓勵孩子用注音讀課本,增強閱讀信心。
  • ✍️ 結合注音寫簡單日記,幫助記憶字形。
3️⃣ 小二階段
  • 📖 引導孩子讀較長的故事,練習抓文章大意。
  • ❓ 透過提問培養詞素意識,例如「『日記』的『日』是什麼意思?」
  • 🔠 逐步減少對注音的依賴,轉向直接認字。
4️⃣ 繪本共讀技巧
  • 📕 教孩子認識書名、封面,了解書的結構。
  • 🧵 用簡單詞引導,例如從「縫衣服的人」介紹「裁縫師」。
  • 🤔 邊讀邊問問題,如「主角為什麼這樣做?」
  • 🏡 將故事連繫到孩子的生活,增加共鳴。
這些方法能提升閱讀能力,並讓孩子愛上閱讀,特別對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有幫助。

🎯 結語:用科學為閱讀鋪路

宣崇慧教授的研究揭示了注音符號在中文閱讀中的雙重角色:它在學前與小學初期提供即時支持,並為長期閱讀奠基。快速命名與詞素意識的發現,進一步提醒我們關注閱讀能力的多面向。對家長與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張實用的藍圖:從學前的語音遊戲到小學的繪本共讀,每一步都能在學習閱讀過程中累積相關的能力。
📚 參考資源
嘉義大學幼教系主任宣崇慧教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140413『兒童神經發展與學習挑戰的跨學科探索: 從腦科學、教育學到復健醫學的多元視角』線上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