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知情:融合教育的基礎~專訪臺中教大吳佩芳教授
從創傷知情照護到融合教育:以CRC與CRPD
精神打造學前特需兒的包容環境
學齡前特殊需求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創傷可能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深遠影響。研究顯示,超過 70% 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創傷事件,而特殊需求幼兒因醫療處置、環境變動或不當對待等,更容易累積創傷經驗,導致「有毒壓力」(Toxic Stress),影響大腦發育、情緒調節與學習能力。創傷知情照護為這些孩子提供安全與信任的基礎,而以《兒童權利公約》(CRC)與《身障者權利公約》(CRPD)為核心的融合教育,則進一步確保他們在校園中享有平等參與、免於歧視的權利,並獲得合理調整。為此,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特別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研究所的吳佩芳助理教授,分享她在創傷知情照護與融合教育領域的專業見解。吳教授擁有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學前特殊教育博士學位,長期研究早期療育與家庭支持,她強調:「融合教育並非僅是將特殊需求幼兒安置於一般教室,而是要以CRC與CRPD的精神,創造一個真正包容、尊重每位孩子權利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行為,可能在訴說創傷
您是否曾觀察到孩子有以下表現?
- 對陌生環境或人異常抗拒
- 突然的情緒爆發或退縮
- 社交互動困難,甚至顯得焦慮
吳教授指出,國外研究顯示,約每兩名學齡前幼兒就有一名曾經歷創傷事件。特殊需求幼兒因其獨特的經歷,創傷風險更高,這些經驗可能導致他們被誤解或標籤化,阻礙在校園中的參與。她表示:「創傷知情照護幫助我們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故事,而融合教育則以CRC的參與權與CRPD的合理調整原則為基礎,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包容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吳教授將在即將舉辦的講座「翻轉看見: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融合教育實踐」中,談論融合教育的真正含義,並分享如何將創傷知情照護與CRC、CRPD的精神融入實務,幫助教保人員與家長打造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校園環境。
創傷知情照護:融合教育的基礎
吳教授強調,創傷知情照護是實現融合教育的關鍵第一步,透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創傷根源,以同理心提供穩定支持。以下是她建議的實用策略,這些策略與融合教育的CRC與CRPD原則緊密相連:
- 創造安全感,保障參與權
- 維持固定作息,例如每天定時吃飯與睡覺,幫助孩子在穩定環境中感到安全。
- 減少突發變化,用溫和語氣預告即將發生的事,增強孩子對環境的掌控感。
- 案例啟發:4歲的小明因住院創傷而焦慮,教師設置「安心角」與固定日程後,他的退縮行為減少,更願意參與團體活動,體現CRC的參與權。
- 建立信任,促進包容
- 透過擁抱、眼神接觸或遊戲,穩定回應孩子的需求,建立信任關係。
- 耐心傾聽,讓孩子感到被重視,符合CRPD強調的尊重個人尊嚴。
- 案例啟發:3歲的小芳曾受不當對待,早療團隊以溫和互動重建信任,半年後她開始用簡單詞語表達自己並參與遊戲。
- 支持情緒表達,減少壓力
- 教孩子認識情緒,例如「你是不是生氣了?」,幫助他們理解自身感受。
- 提供調節方式,如深呼吸或安靜休息,促進情緒管理能力,為融合教室的互動奠定基礎。
- 鼓勵正向表達,避免破壞性行為,符合CRC的兒童最佳利益原則。
- 提供選擇,增強自主感
- 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做決定,例如選玩具或穿哪件衣服,增強自主感。
- 肯定孩子的努力,例如「你自己整理書包,真棒!」,這與CRPD的賦權理念一致。
一同參加講座,深入理解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以兒童權利為本,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與支持,」吳教授說。為幫助家長與專業人員深入理解融合教育的真正含義,並學習如何將創傷知情照護與CRC、CRPD的精神融入實務,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誠摯邀請您參加年度研討會,本次將邀請吳佩芳教授主講:「翻轉看見: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融合教育實踐」。釐清融合教育的概念,分享如何透過合理調整、保障參與權及打造免於污名的校園文化,促進特殊需求幼兒的全面發展,並連結社政資源提供全面支持。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研究所吳佩芳助理教授
研討會資訊
無論您是為孩子尋求支持的家長,或是希望提升專業能力的教保與療育人員,這場講座將提供實用的策略與啟發,幫助您理解融合教育的真正含義。讓我們相約於10月19日,加入學會講座,攜手為特殊需求幼兒打造以CRC與CRPD為核心的包容校園環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