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到教育現場:倪信章醫師談發展障礙的神經基礎,以自閉症為例
從大腦到教育現場:倪信章醫師談發展障礙的神經基礎,以自閉症為例
引言:發展障礙與大腦科學
發展障礙(Developmental Disorders)涵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s)、自閉症光譜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等多種樣貌。這些孩子在語言、學習、注意力與社交上遇到的挑戰,往往不只是「行為問題」,而是大腦結構與功能失衡的反映。
隨著影像醫學的進步,我們知道發展障礙的困難源自於神經網絡的非典型發展。在眾多發展障礙中,自閉症光譜疾患是目前影像研究最完整的領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案例,幫助我們觀察「大腦如何影響發展」。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倪信章醫師長期關注神經影像與臨床介入,他將在 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舉辦的【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線上繼續教育研討會中,分享「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在自閉者的應用」。會前我們特別專訪倪醫師,談談自閉症腦部的最新發現,並展望臨床介入的新契機。
【主 題】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
【日 期】114年10月19日星期日9:00 ~17:00
【地 點】線上遠距課程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384qfkuNTMeuxGDm9)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專訪】倪信章醫師:從腦網絡異常到治療新契機 —— rTMS在自閉症的應用
問:自閉症的孩子,大腦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倪信章醫師: 「最新的神經影像研究顯示,自閉症並不是某一個腦區異常,而是多個腦區之間的連結與協調失衡。這種失衡影響了所謂的『社交腦網絡』,包括杏仁核、梭狀迴、後上顳溝等區域。研究指出,自閉症者在辨識臉孔時,梭狀迴活化較低;在解讀他人情緒時,杏仁核反應異常;在理解眼神與動作意圖時,後上顳溝活化不足。這些異常正好對應到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的困難。」
問:除了社交腦,還有哪些腦區被認為重要?
倪信章醫師: 「小腦過去被視為只負責動作協調,但近十年研究證據發現,小腦也參與語言、注意力與情緒調節。MRI 研究顯示,自閉症患者的小腦,經常出現結構異常。功能影像也發現,自閉症患者的小腦與大腦之間的連結呈現非典型模式,甚至會出現與大腦同側半球連線過強的現象,這在正常人不常見,可能解釋了自閉症在感官統合與動作控制上的困難。」
問:那麼,從腦網絡的角度來看,自閉症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
倪信章醫師: 「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假說是:自閉症患者的大腦表現為『長距離連結減弱、短距離連結過強』。
- 長距離連結:例如前額葉與顳枕葉之間、或左右半球之間,常常顯示功能連結不足。這會導致整合複雜訊息的能力下降,影響語言、社交和高階認知。
- 短距離連結:則呈現過度同步化。例如,在初級感覺區或運動區,局部腦區彼此活動過度耦合,這可能讓孩子更專注於細節,但難以把細節整合成全貌。
這種腦網絡的不平衡,正好對應了自閉症的臨床特徵:強調細節、難以統整、社交理解困難。」
問:目前我們談自閉症,大多數人想到的還是『早期療育』。醫療上有沒有新的可能?
倪信章醫師:「療育當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我們希望從醫療角度去思考,能不能直接調整腦功能?這時候,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就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國際研究已經開始針對幾個腦區進行刺激:
-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刺激後能改善執行功能、情緒調節,甚至減少部分睡眠障礙。
- 右側下額回(RIFG):屬於鏡像神經元系統,刺激後有助於提升模仿與同理心。
- 顳頂交界區(pSTS):透過刺激來改善對眼神與非語言線索的理解。
雖然目前還在臨床研究階段,但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初步的變化,這代表 rTMS 可能提供一條更根本地調整腦網絡的路徑,而不是只教孩子『如何做』,而是讓他們的腦更容易做到。」
🎤 活動預告
倪信章醫師將在 「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線上研討會中,分享實際治療經驗與最新研究成果。
📍時間:114年10月19日(星期日)9:00-17:00
📍地點:線上會議
🎯對象:醫師、心理師、治療師、教育與特教專業人員
誠摯邀請各位專業同仁參與,讓我們更了解發展障礙!
📍報名方式:即日起至2025年10月12日截止,請至以下網站報名: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 倪信章醫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