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愛讀書」成為診斷── 專業人員能提供的教育支持
當「不愛讀書」成為診斷── 專業人員能提供的教育支持
先前我們邀請到前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曾世杰教授,暢談孩子的閱讀與寫字難題(2025年07月07日),迴響熱烈。本次,我們特別邀請曾教授來2025年10月19日『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線上研討會演講,這場研討會將聚焦於專業人員如何運用跨域思維,幫助這群多樣性的孩子,讓他們重返學習軌道。
曾世杰教授的三大核心策略
曾世杰教授透過超過30年的研究與實踐,證明了學習困難的解方不只在於教學技巧,更在於心理層面的重建。在準備演講時,我們跟曾老師談到了有效讀寫,曾老師分享了三個策略,從根源上扭轉孩子的學習困境,幫助他們找回自信與希望。
1. 證據本位的有效教學
許多孩子不是「不愛學」,而是因為反覆的挫敗感而認為自己「學不會」。曾教授認為,當孩子看到自己進步,那種喜悅與自信才是最強大的學習燃料。要幫助孩子,第一個策略就是系統性地為孩子創造微小、可見的成功經驗,打破「我很笨」的自我否定。
- 視覺化進步: 學習如何將大目標拆解成小任務,例如運用類似「Flashcard分區法」的工具,讓孩子親眼看見自己從「不會」到「精熟」的進展。這能有效提升他們的掌控感與內在動機。
- 精熟為王: 掌握如何專注於基礎能力的精熟(例如字母拼讀與常用字解碼),而非盲目追求廣度。當基礎能力自動化,孩子的大腦才能釋出資源,用於更複雜的理解與思考。
- 實例分享: 曾教授在卑南國中進行的字母拼讀補救教學,使用直接教學法,在短短六週內,透過有系統的練習,成功讓放棄英文的孩子重拾英語學習的自信。
2. 績效責任制(Accountability)的管理
當家長因焦慮而對孩子施加過度壓力,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導致作弊或情緒崩潰。對於焦慮的大人們,曾教授第二個策略是引導家長放下焦慮,成為孩子溫暖而堅定的陪伴者。
- 擁抱錯誤: 讀書雖然是孩子的事,建構一個有效學習環境是大人的責任。對於這群孩子,大人要學習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不怕丟臉與犯錯」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知道,犯錯不是失敗,而是學習的機會。這能有效降低孩子的學習焦慮,避免因害怕而產生的行為問題。
- 結構化練習: 指導家長運用「有結構的時間安排」(例如番茄鐘工作法),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內專注學習,搭配分段休息,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減輕家長與孩子的身心負擔。
3. 執行時的彈性
即使有最佳的證據與管理方法,每個孩子和家庭都是獨特的。對每個孩子應該有「執行時的彈性」,將硬性的原則,如柔水般運用於個別化的情境,以溫柔、持續的力量,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
- 柔水之力: 如何引導家長放下焦慮與「逼迫」,轉為溫和而堅定的陪伴者。曾教授強調,教育的力量就像「柔水終成雕刀」,持續、不間斷,最終能雕塑出孩子獨一無二的潛力。
- 跨域協作: 曾老師舉出一個例子,一個小學一年級,看起來卻像中班的孩子,上課不斷伸手抓癢,掀開衣服看,發現一大片丘疹與抓痕、手指間還有水泡。原來孩子得了疥瘡,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皮膚病。所幸孩子遇到很熱心的老師,進行家庭訪問,讓全家去看醫師,透過教育、醫療、社政的協助,幫助弱勢孩子改善學習環境。
量變造成質變、柔水終成雕刀。上述這三大基石是曾教授多年來幫助無數弱勢孩子的核心心法,它們不僅能解決學習困難,更能修復親子關係,重建孩子的自信心。
免費資源與行動號召
即使您無法參加研討會,我們也號召您一起幫助孩子!歡迎分享與下載注音教學教材及逐字教案,並觀摩注音教學示範影片,掌握初步技巧。
- 注音教學示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6kF9j_H3AY
- 注音教學教材及記憶教案: 注音教案、記憶術與教具 - Google 雲端硬碟
研討會號召
為幫助您更多協助發展障礙孩童的方法,我們於2025年10月19日推出「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線上研討會,6小時的豐富內容,100%提升您的專業能力。
立即報名本次跨域支持研討會,與醫療、教育、特教同仁建立合作網絡,共同點亮孩子的學習之路!
研討會詳情如下:
- 時間:2025年10月19日(日)9:00-17:00
- 地點:線上Microsoft teams(會前一週提供連結)
- 費用:
非會員1200元/人
學生優惠 700元/人
學生優惠 700元/人
- 報名方式:即日起至2025年10月12日截止,請至以下網站報名:
- 活動官網:https://www.tacadd.org.tw/2025/09/1141019.html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84qfkuNTMeuxGDm9
- 簡章下載:https://pse.is/83z475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曾世杰教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