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愛讀書」成為診斷── 專業人員能提供的教育支持
當「不愛讀書」成為診斷── 專業人員能提供的教育支持 先前我們邀請到前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曾世杰教授,暢談 孩子的閱讀與寫字難題(2025年07月07日) ,迴響熱烈。本次,我們特別邀請曾教授來2025年10月19日『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線上研討會演講,這場研討會將聚焦於專業人員如何運用跨域思維,幫助這群多樣性的孩子,讓他們重返學習軌道。 曾世杰教授的三大核心策略 曾世杰教授透過超過30年的研究與實踐,證明了學習困難的解方不只在於教學技巧,更在於 心理層面的重建 。在準備演講時,我們跟曾老師談到了有效讀寫,曾老師分享了三個策略,從根源上扭轉孩子的學習困境,幫助他們找回自信與希望。 1. 證據本位的有效教學 許多孩子不是「不愛學」,而是因為反覆的挫敗感而認為自己「學不會」。曾教授認為,當孩子看到自己進步,那種喜悅與自信才是最強大的學習燃料。要幫助孩子,第一個策略就是系統性地為孩子創造微小、可見的成功經驗,打破「我很笨」的自我否定。 視覺化進步: 學習如何將大目標拆解成小任務,例如運用類似「Flashcard分區法」的工具,讓孩子親眼看見自己從「不會」到「精熟」的進展。這能有效提升他們的 掌控感與內在動機 。 精熟為王: 掌握如何專注於基礎能力的精熟(例如字母拼讀與常用字解碼),而非盲目追求廣度。當基礎能力自動化,孩子的大腦才能釋出資源,用於更複雜的理解與思考。 實例分享: 曾教授在卑南國中進行的字母拼讀補救教學,使用直接教學法,在短短六週內,透過有系統的練習,成功讓放棄英文的孩子重拾英語學習的自信。 2. 績效責任制(Accountability)的管理 當家長因焦慮而對孩子施加過度壓力,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導致作弊或情緒崩潰。對於焦慮的大人們,曾教授第二個策略是引導家長放下焦慮,成為孩子溫暖而堅定的陪伴者。 擁抱錯誤: 讀書雖然是孩子的事,建構一個有效學習環境是大人的責任。對於這群孩子,大人要學習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不怕丟臉與犯錯」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知道,犯錯不是失敗,而是學習的機會。這能有效降低孩子的學習焦慮,避免因害怕而產生的行為問題。 結構化練習: 指導家長運用「有結構的時間安排」(例如番茄鐘工作法),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內專注學習,搭...